本文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
◎智谷趋势(ID:zgtrend) | 赵V
我们本来生活在同一个中国,但很多时候,却未必。
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队首金、18岁少女杨倩正在东京为国拼搏时,并不清楚微博上山呼海啸的谩骂。有好事者从一年前的故纸堆,找出她的几张球鞋照片,斥她为“跪族”。
事件发酵至今,连侠客岛都看不下去了,今天直接在公号头条发声:
你能猜出这些人到底是啥心思吗?
一场1小时达201.9毫米的降雨,让郑州这个一千多万人口的新一线城市,顿成一片泽国。
7月20日傍晚,当洪水漫过郑州地铁5号线的挡雨板之际,微博热搜上最热的前3条,却依然还是吴亦凡的绯闻。
最夸张的时候,热搜榜前20名中,有11个都由吴亦凡制造。
在微博上,从来没有一个中国人像吴亦凡这个加拿大人获得如此持久狂热的关注。
直到7月20日晚间,5号线数百名乘客已经在齐胸深的洪水中熬了几个小时,#河南大雨#的热搜条目才姗姗来迟。
这就是微博上的中国:当越来越多的人为大雨中挣扎求生的同胞揪心时,微博主导的热搜却告诉世界,更多人更喜欢在吴亦凡的瓜田里互相撕扯。
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多时候,你甚至搞不清楚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中国。
这可能也是舆论场的常态: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中国”,或真实存在,或仅凭感知,或自我映射,甚至凭空想象……但要说最能折射“情绪中国的”,则非微博莫属。
中国存在许多舆论场,微博是最独特的一个。
正常的社会本应有众多的舆论场,针对不同的兴趣点,不同的人群……
在互联网交互时代,它们被具现在一个一个的App应用、每一个被细分的话题中。
抖音、微博、微信、百度……拥有最多活跃用户,最大的流量,它们也就自然成为最大的舆论场。
但微博的独特之处是,它的交互是最直白公开,只有话题设置,而没有情绪过滤与取舍。一切都那么赤裸裸、血淋淋。
微博几乎每一个热门话题都会伴随着大鸣大放的辩论,人人都能参与,人人皆可见。
抖音是靠精确的算法把志趣相投却可能远隔千里的人聚拢到一起,微信、QQ天然就是按照远近亲疏来划圈子,微博则和它们都不同,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它都有着最大的随机性和自由度。
这使得微博的舆论场有以下突出特点:
1,情绪化
前段时间,新华社在微博上报道了86岁高龄的科学家赵焕庭的事迹:
他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每天工作10至12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和周末。
官方报道推崇的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业,但在评论区收到点赞最多的评论却是:
对微博网友来说,不需要什么逻辑,只需要有什么人可以用来恨,便可以蔑视任何价值。
2,圈层化。
5月30日,#俞敏洪称年轻人不能躺平#上了热搜,起因是,俞敏洪在青年企业家峰会上提到,要激起奋斗精神,不能佛系,要不国家未来靠谁?
评论区是这样一种风景:
没有倾听、辨析,更没有论证,情绪爆表的人,观点往往出其一致。
3,极端化
比如,在开放三孩的讨论中,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强发表言论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和“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有很大关系。如果有三个孩子,恐怕家长的心态会好很多,也许三胎真的能拯救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然后留言区赫然是:
和抖音、微信的评论区往往要经过甄别筛选不同,微博的评论区或许是最直抒胸臆,恣意放浪的。
这种更加随心却不用负责任的舆论场,难免沦为最分裂、极化的无主之地。在这里喷、喷、喷是最容易的事。
是什么让微博如此不同?
首先,人不轻狂枉少年肯定是原因之一。
这是中国移动社交用户的一个年龄分布图,85后占比超过60%,00后更是生力军。
而微博的用户年龄更小,据微博2018年的数据显示,微博30岁以下用户高达80%,22岁以下用户占比更高达41%。
低龄,注定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及对现实了解的深度,难免缺乏稳健和宽容。
他们有自己更偏爱的东西,比如:
当70、80后关注天下大事时,90后、00后则把更多的精力、热情给了流量明星、综艺八卦。
他们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排在第一的需求就是,得到圈子的认同。
其次,微博是一个绝对平等的地方。
引用一句互联网一族常说的一句自嘲的话:谁知道屏幕后面敲键盘的是人是狗。
从好的方面讲,它激发了大众对公共议题的参与;但糟糕的是,它拉低了公共讨论的层次,使得辩论的质量不高,而且,缺少对专业和权威起码的尊重。
根据统计,中国网民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19.5%;接近60%的网民仅有初中以下文化。
残酷的现实是,当你以为你将要经历一场棋逢对手、有声有色的线上辩论赛,而显示屏那段的,很可能只是一群暴躁的小学生和初中生。
第三,在充斥着情绪的空间中,人们基本不在乎事实。
在讨论中,大多数人的论据都是基于自己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天马行空的想象。
以新浪微博热搜为例,这个在2014年推出的重要功能,如今承载了微博的绝大多数流量。
整个2020年,微博共产生了10万条热搜,其中有1.6万条进过热搜榜前十。
这些热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网民们辩论的素材。
然而,在微博舆论场中,任何鸡毛蒜皮都有可能被放大为立场问题。对于很多网民来说,每一场辩论都是一场战斗,网民们无时不刻都在站队和对抗。
在流量经济时代,关注即是正义。
正是热搜功能,使微博老而弥坚,从微信、QQ、抖音抢下一片天空。
早期的微博,以140字的短消息带来了信息传递速度上的飞跃,但终究还是PC端的产物,是博客时代精英文化的一种延续,大V们在微博的舆论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就微博的产品特性而言,其公共社交属性依然占据了最重要的形式,可以说是QQ空间的2.0版。
在大V离去和移动互联网到来后,人们本以为,微博会成为娱乐明星的自留地。
然而,事实却颇令人意外。
根据澎湃新闻美数课的调研,在2020年微博的10万条热搜中,有近四成是社会热点事件。微博作为一个话题广场,在公共事件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后大V时代的微博,借热搜之东风,逐渐成为普通民众有效提供个人诉求表达空间、创造出“及时监督和治理社会”参与感的平台。这也让微博开始从单纯的社交网络演变为舆论漩涡的中心。在过往的历史中,有许多社会热点,往往是在微博上首先曝光,随后迅速发酵获得公众关注。
相比之下,仅次于社会热点的纯明星类热搜数量只占热搜总数的一成不到,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占据了头部热搜的位置。
那么,微博热搜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
1.微博官方自己就在卖热搜位。
微博热搜有一些固定位是对外出售的,这一点早已众人皆知。热搜后带商字都是微博对外出售的热搜位。业界一种常见的情况是,部分平台和大型出品公司会与微博签一些合作年框,热搜就作为微博提供的一种资源服务。
2.第三方机构刷榜。
微博刷榜早就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北京青年报》的调查显示,进微博热搜前三名每小时只要10万元。
3.明星资源+粉丝刷榜。
明星单纯刷数据的方法大多失效后,拥有大量资源的流量明星,则成了热搜上的常客。
在饭圈,为偶像花钱打榜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操作。而微博,也在有意无意利用流量明星的流量维护自身的基本盘。
以此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吴亦凡微博为例。
有心者不难发现,吴亦凡的微博评论无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只能按照热度排列。如此一来,流量明星就可以牢牢地在粉丝帮助之下实现控评。
而在有关明星的热搜下,粉丝账号的比例特别高。这些粉丝应援号,能聚集起偶像的大量粉丝,有组织地将一些话题送上热门。
如果说娱乐明星热搜大多是粉丝的金钱游戏,那么社会热点也就难免令人生疑。
任何事物都自有其规律,一些深谙微博玩法和规律的有心之人,也在炮制热搜并收割流量。
关于炮制热搜,娱乐界是有一套自己的心得。购买热搜只是让微博用户能够注意到这个事件,持续的讨论热度往往都要踩中符合话题点的标签来助推完成。
这一套秘门心法,早已外传,不再归娱乐圈的营销公司独占。
去年,一条#6岁女孩遭老师体罚吐血#的话题登上热搜,吸引了无数网民的注意。
事件梗概是,广州有个母亲控诉学校老师在明知6岁女儿有哮喘的情况下,还罚她在操场跑1800米,导致女儿呼吸困难,大量吐血,高烧不退,神经受损。老师为了掩盖事实,半夜对她进行威胁殴打。
微博经过发酵,引起众多网友转发,声讨该教师。
结果,事件真相被还原,这只是一场刘某煽动舆论企图谋取私利的“闹剧”。
瞄准看客吃瓜本性、利用微博极化生态、精准触及人们痛点,操纵热搜的人,也在操纵善良或愤怒的人。
上网冲的浪,并不会像现实中一样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在多数人的声浪之下,所有人都会被毫无差别地拍死在沙滩上。
人们热衷于Bodyshame、职场pua、家庭pua、地域歧视、两性歧视等各种热词,依靠众人之势强迫其他人顺服他们认为的所谓“正确”。微博的世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与现实的复杂与幽暗大相径庭。
在微博上,人们聚集在标签化热词的大旗下,提供各种满足自己某种内心欲望的信息和观点。
东京奥运会开幕第3天,微博官方就处理了涉嫌恶意攻击的32个账号,但是常看微博的人都知道,这属于典型的杀鸡骇猴,因为如果从严,又岂止32个账号。
在0门槛的舆论场中,理智的声音往往就是这样被情绪和偏见所淹没的。在这样两极化的舆论场中,理智要么屈从于情绪和偏见,要么保持沉默,而人性中的恶随着声势不断壮大往往被进一步放大。
在最近的“河南暴雨互助超话”话题中,许多网民相互转发求助救援信息,但标签却为流量明星姓名的微博。许多粉丝借用河南暴雨的话题流量,来为自己钟爱的明星带热度。
诚然,情绪化的表达,寻求网络认同的从众心理看上去都合乎人性。但是,当这些声音在微博的公开舆论场上形成合力,往往会带偏整个舆论环境,导致形成两极对立的情形。
《乌合之众》对此就曾有过经典总结:“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在韩国,曾发生过网络言论暴力导致演艺明星自杀事件。韩国媒体调查发现,言论暴力往往具有低龄、随性、不负责任的特征。
为此,韩国在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出台了网络实名制,对违法企业和个人施以重惩,但让专家和学者颇感意外的是,实名制法案的推出,对抑制网络暴力效果并不明显。网络上的恶意帖子仅减少了2.2%。
调查还发现,上传过恶意帖子经历的网民中,只有30%认为实名制可以阻止他们,剩下70%的人则表示,他们对泄露真实姓名并不在意。
在公共讨论本就匮乏的当下,微博本应该成为一个建设性的社会试验场。目前被流量裹挟的乱局,只能寄希望于人群素质的提升,以及平台去流量是从的规则,漏出更多的人性和理性。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