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斯文的樊学长
制图:孙绿
2021年7月20日,处在半湿润区的郑州普降暴雨。20日凌晨2点到21日日凌晨2点的一天之内,下完了往年中一年时间的降水量。
一天之间,暴雨迅速变为灾害
(7月20日下午4点状况)▼
本次反常天气的成因复杂,各种因素巧合到有些离奇。因为副热带高压异常北移,湿润的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占领了中国季风区的大部分。为郑州强势输送水汽的,却是相距上千千米,当时尚在台湾岛以东,太平洋黑潮附近的台风“烟花”。
虽然距离很远,但通过一条快速水汽走廊
还是将海上的雨搬到了郑州头顶▼
人类在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优化组织,随着时代进步,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然而即使人类发展到今天,这类令人匪夷所思的异常气候依旧将自然的复杂与人类的脆弱暴露无遗。
烟花来了▼
一路向北的雨带
其实大雨从17日就在河南开始了,经过多天高强度降雨,特别是20日令人猝不及防的特大暴雨,郑州、洛阳、许昌、焦作、南阳、平顶山等多地市电力设施受损,800多条城市配电线路、超过98万户用电受影响。
短时大暴雨造成了多区域停电停水断网
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运转
(图:棉花)▼
21日,郑州的雨势逐渐减小,部分时段开始放晴。灾情最严重,最令人猝不及防的时段已经过去,但是积水仍未褪去,城区依旧有大范围停水停电。灾后漫长的救援、清理、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阶段才刚刚开始。
灾害给城市留下的伤疤还需要数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去修复
(图:棉花)▼
郑州雨过天晴了。并不意味着本次暴雨彻底结束,因为导致本次暴雨出现的各种因素仍未改变,副高依旧远在东北-朝鲜一线,强台风烟花离开黑潮后,虽然迅速降级为台风,风力却依旧强劲。受台风影响深入内陆的湿润东南风与西南风在比郑州更偏北的新乡附近相遇,发生辐合,产生了大片的降水云系,这便导致了雨带逐渐向西、向北移动,避开了郑州市区。
是的,降水重心转移了,郑州开始全力救灾
但在豫北,真正的重压才刚刚开始
尤其是太行山脚下的新乡、卫辉、鹤壁、安阳
(7月21日晚8点状况)▼
郑州市的防灾压力逐渐减轻,但是对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居民分布更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的豫西和豫北而言,更大的挑战在这时才刚刚开始。
22日河南南阳出现暴雨天气。随后降水加速北移,到23日,降水便主要集中在了河南西部和西北部,新乡开始成为河南降雨最集中的地区,从7月17日8时到23日7时,新乡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远超500毫米的年均降雨量,而截至那一天,新乡的降水也并未彻底结束。
22-23日,强降雨还集中在豫北冀南
这些太行山前的小城区承受了极其大的压力
(参考:中央气象台)▼
不论是城市中的下水系统,或是乡间的溪流、沟渠,它们都是为了应对正常年份的降雨量自然形成或施工建造的。当一个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后,必然会超过排水系统的最大负荷,导致排水严重滞后。偏偏暴雨容易破坏原有的排水系统,导致排水不畅,延缓排水的速度。所以即使暴雨已经结束,积水依旧会持续一段时间。
水过多的时候,其实是无处可排的..
现在排水设备和人员也都在加班加点逐一解决积水区域
(图:棉花)▼
随着降雨逐渐汇聚到河流中,河流水位在雨过天晴后依旧可能上涨。当上游的水库水位过高时,为了保障水库安全,往往会选择泄洪,泄洪后,下游的防汛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加。河南的雨已经断断续续下了将近十天时间,其防汛压力可想而知。
太行山下的豫北、冀南,太难了▼
新乡濒临卫河,而卫河又有其特殊性。这条河流发源于太行山,上游落差较大,河道短,水流急。流出山区后迅速进入平坦的洪积平原,之后河道发生弯折,形成了一个u型弯。
走出太行山后流向新乡的卫河(下图可滑动)
其实河道是比较窄的,真来一个洪水很可能溢出
(图:google map)▼
这些因素导致卫河汛期涨水时洪灾隐患较大。不过平时卫河水量不大,河道也比较浅,部分河段甚至出会出现河道见底的情况。如今遇到暴雨、上游泄洪、河道限制等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水灾。
往日在沿岸居民眼里或只是一条“小水沟”
此时却不得不承担泄洪重任
也相应的成了淹没家园田地的引水载体
(图:李平安/图虫创意)▼
截至27日,本次罕见的强降雨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573个乡镇1331.98万人受灾,1017.1千公顷农作物农作物受到影响,其中148.1千公顷绝收。“烟花”造成的降雨依旧没有结束。
在灾害和数据背后,具体到个人就更显悲情
(图:网络)▼
台风是一个影响范围极广的天气系统,即便台风的中心在沿海地区,但是其边缘的外围气流还将继续影响河南东部,为河南带来降雨。不过有了之前的经验,河南各界对新一轮降雨的准备更加充分,想必会将损失降到最低。
22-23日,台风烟花亲自带来的降雨就扫过了河南东部
(参考:中央气象台)▼
压力倍增的江浙
“烟花”于25日12时30分前后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随后进入杭州湾。受台风的直接影响,周边地区出现了大风天气,部分地区阵风可达9级,最大风力甚至到达了11级。同时也为周边地区带来了强劲的台风雨。其中浙江省余姚大岚镇丁家畈气象站,测得22日08时至26日06时累积雨量951毫米,突破了浙江省的台风雨极值。
25-26日,暴雨集中在杭州湾周边
之后继续向西北移动
(参考:中央气象台)▼
台风的本质是一种热带低压,台风的中心便是低压的中心,而台风行动的路径也与周边的气压有关。如今副热带高压位置比往年更靠东北方,对气流的引导能力较弱。位于西北的大陆高压又和在朝鲜半岛附近的副高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如同鞍型的区域。
在两大高压中心,以及其他台风的牵制之下,台风“烟花”显得磨磨蹭蹭,移动速度出奇缓慢。26日9时50分左右在浙江嘉兴平湖市再次登陆。两次登陆之间的130千米路,走了21个小时。移动慢、下海杭州湾也为其成功续命,作为今年第六号台风的它,已经成功熬死了第七和第八号。
25-26日,“烟花”一直在杭州湾周边
当时降水也主要集中在杭州湾周边
现在主要集中在北方
(下图为7月28日降雨分布)▼
为了应对烟花,浙江启动了防台风一级响应。截至7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关闭。杭州市所有景点及公共文化场所关闭、公交停运、地铁视风力等级采取限速或停运措施、船舶全面禁航、航班也全部取消。宁波部分地铁、公交线路停运、航班全部取消。
应急响应从低到高分为Ⅳ、Ⅲ、Ⅱ、Ⅰ四级
预报会产生特别重大影响时,则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图:浙江天气)▼
与浙江隔杭州湾相望的上海、江苏则启动了二级应急响应,24日出台了轮渡全部停航、外滩降低区域临时关闭、转移安置23万余人、部分列车停运的措施。到26日时,又陆续跟进了全部高铁停运、航班取消、部分地铁线路停运或缩线运营的措施。江苏省部分地区也出台了公共交通停运的措施。
沿海地区每年被台风光顾不止一次
(图:yummy418/图虫创意)▼
相较于深居内陆的河南,江浙地区面对台风显然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以浙江为例,就在并不久远的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就曾经在浙江滞留长达20小时。为浙江带来接近记录的强风和降水(在当时保持记录的是2006年的超强台风“桑美”)。台风为浙江带来破坏的同时,也让浙江积累了防灾减灾经验。同时,因为早在台风登陆前的20日,郑州的强降雨已经引起全国关注,提高了沿海地区的重视程度。
台风“利马奇”对江浙沪及皖鲁辽地区造成了强降雨
由于造成了重大灾害影响,之后被除名
(图:Wiki)▼
同时,江浙地区的年均降雨量本就比郑州更大,加之经济相对发达,资金更加充裕,往年台风带来的试错经验较多。所以当地的相关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备,应对台风也自然更加有条不紊。
季风区的代价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超强传播力,本次气象灾害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事实上,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台风和暴雨同样并不罕见,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出现。不时出现的气象灾害,是生活在季风气候区的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每年都很多,早就习惯了
乱来确实不好,但不来更糟糕
(图:NASA)▼
季风气候区至少有半年的时间热量充足,降雨充沛。气候又决定了当地生物多样性很高,具有大量适合驯化的物种,极富发展农业的潜力。所以季风气候区自从农业发祥的时代便具备了发展的优势,集中了大量人口。中国和印度两个季风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的国家,在农业时代一度是富庶的代名词。
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季风每年带来的降水是其人口与经济的关键基础▼
但是富庶的背后,也有代价高昂的另一面。季风气候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能引起变化的变量太多,所以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总体上并不不稳定。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很可能会加剧。
经常遭受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热带气旋影响的印度
对气候变化的危害更是体会深刻
(图:shutterstock)▼
根据全球灾害数据平台的数据,近十年来,全球共计发生洪涝灾害1416次,其中受灾最频繁的国家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其中中国以96次的数据位列第一,印度尼西亚以80次位列第二,印度70次排名第三,菲侓宾43次排名第四,巴西38次排名第五,美国、巴基斯坦35次并列第六。
还记得去年长江流域的洪水么
当时季风降雨集中在长江一线,北方则颇为缺水
(参考:中央气象台)▼
而处在另一个极端的干旱,美国10年发生了7次排名第一,中国发生6次排名第二。美国还是发生热带风暴最频繁的国家,十年发生了139次,而中国以100次位列第二。
不难看出,中国是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其实不但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
十年来单单是洪涝灾害,便累计影响了2.4亿中国人,接近世界十年来受洪灾影响人口的一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54亿美元,占世界十年来洪涝灾害经济损失的三分之一。极端天气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提前准备等
仍是减轻极端天气影响的有力手段
(图:kenpqyp.dfic/图虫创意)▼
有一种假说认为,古代中国超前发育的政治组织,是为了应对季风气候多发的气象灾害。我们的祖先已经用了数千年时间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但是这一进程并未结束。随着气候变化,季风区的洪涝灾害恐怕会出现得更加频繁,近十年来中国已然成为发生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防灾减灾与气候变化之间不断加码的长期斗争恐怕还会继续下去。
珍爱生命,笑对生活
(图:kenpqyp.dfic/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http://news.weather.com.cn/2021/07/3482362.shtml
2.https://news.sina.com.cn/c/2021-07-26/doc-ikqcfnca9076327.shtml
3.http://www.zj.xinhuanet.com/2021-07/26/c_1127694402.htm
4.https://www.gddat.cn/newGlobalWeb/#/DisasBrowse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