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直新闻(ID:zhi_news)
直新闻:对于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会见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这件事情,您有些什么样的观察与思考?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其实,对于在这次会见中,双方具体都谈到了哪些问题,以及有没有取得什么样的共识,中美双方都没有对外透露。秦刚仅仅是在会见结束后对记者表示,双方谈得很深入,也很坦诚,充分交换了意见。而在事实上,鉴于当前的中美关系,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也不能期待这样一次会面就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也只能透过包括双方会面时的礼仪、会谈前后的情绪以及会谈后的表态等等外在的蛛丝马迹,来做一番猜测。尤其是在中美双方关系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这些外在细节上的细微变化,就更加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与解读。
我们知道,今年三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美国阿拉斯加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时候,会前双方就已经是剑拔弩张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唇枪舌战,上个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访问天津的时候,双方也是在会前隔空过招互不相让。
然而,在舍曼与秦刚的这一次会晤中,我们却意外地发现,原来中美双方会晤前后火药味已经被人情味所取代。舍曼在会前发推说,今天我欢迎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的秦刚来到华盛顿,而美国国务院也以正式而简短的声明,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作为回报,秦刚则发推表示,谢谢舍曼在他自我隔离第一天之后就和他见面。
而在此前,秦刚还曾经发推表示,希望美国尽快战胜疫情,并呼吁中国两国在疫情问题上进行合作找到解决方案以及对美国运动员在东京夏季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总数居第一的成绩表示祝贺等。
那么,我个人认为,这种态度上的变化,至少对外透露出了一个政治信号,那就是,秦刚这次出任驻美大使,身上肩负的其实是想方设法修补与改善中美关系的使命,而不是像某些西方媒体所猜测的那样,是为了所谓的跟美国“对抗”。或者说,秦刚这次赴美,不是来战斗的,而是来和好的。反过来,美方显然也是把秦刚的赴任,当成是尝试着改善中美关系的契机。而这也就意味着,对抗与冲突并非必然就是中美关系的宿命,我们还是可以有另外的选择,接下来就看中美双方怎么做了。
直新闻: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日印澳四国高级官员在刚刚举行的定期磋商中,讨论了台湾海峡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对此,您又做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仔细浏览了一下有关本次美日印澳四国高级官员举行定期磋商的所有新闻,并且发现了几个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我们玩味甚至里面透露出了重大政治信号的细节——
第一个是,会后美国国务院单独发了一个声明,印度政府也单独发了一个声明,但是并没有找到日本与澳大利亚官方单独发表声明的相关新闻报道。这也就至少意味着,本次会议之后四国并没有发表一个共同的联合声明,没有发表共同的联合声明,也就意味着,他们在这次会议中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第二,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声明跟印度官方发表的声明,无论是在措词还是具体内容上,都有着重大而本质性的不同。美方的声明点了中国的名,说“四国高级官员讨论的重点包括新冠疫情以及如何应对中国构成的挑战”,并承诺要促进民主和人权,支持印度-太平洋地区易受胁迫行动影响的国家。尤其是美方的声明中还提到“四方讨论了台湾海峡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而印度官方的声明,则不仅没有点中国的名,仅仅是笼统地表示 “四方致力于在尊重国际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繁荣和包容的‘印太’地区”,而且更为关键性的是,印方的声明只字没有提到台海问题。
第三,我们知道,在台海问题上,日本、澳大利亚早已跟美国穿的是同一条裤子,他们已经多次表态要干预台湾问题甚至是军事介入台海局势。因此,美日印澳四方没有发表共同的联合声明以及印度官方单独发布的声明中没有提到台湾问题,也就意味着,在介入台海问题上,印度仍然有顾忌,并没有完全跟美日澳保持同步。或者说,美国至今仍然没有成功地说服印度,让印度心甘情愿的介入台海问题。在美国构建的“印太战略”中,印度仍然是那块难以补齐的短板。
当然,我们也得做好思想准备,美国在拉拢印度介入台海局势方面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否则在美国看来,“印太战略”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目的和意义。因为当前拜登政府最为担心的,不仅仅是台海发生战争会把美国拖下水,而且更为担心的是,一旦台海发生战争,只有美国一个国家被迫顶在前面应战,亚太地区其余的大国都在袖手旁观。因此,这些年来美国推行“印太战略”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台湾加入到“印太战略”当中,二是让“印太战略”中的各方共同表态介入台海局势。而在已经成功地把日本和澳大利亚拖下水的情况下,美国一定不会放过印度。
作者:刘和平,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评论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6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