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作者:白孟宸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彻底认识到,清军虽然火器装备比例较清初有了较大提高,但从乾隆时期遗留下来的近百种轻型火炮,除了名字千奇百怪外,在战场碰上洋枪洋炮,只能是一败涂地。更糟糕的是,大清正经的国家军队,也就是八旗和绿营,玩火器的水平是只能听响,弯弓射雕的老本行也基本废了。还没等清政府下功夫整理军队,太平天国运动又在极短时间内席卷大江南北,把清军打的丢盔弃甲。

八旗和绿营靠不住,清廷只能指望曾国藩为代表的地主团练武装。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影视剧中的地方团练武装。来源/电视剧《太平天国》截图

洋枪洋炮真神奇

曾国藩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对战争的学习能力和悟性都不错。他看出清军那些几百斤的神威将军、耀武大神、宣武大神、迅武大神在太平军面前统统不管用,便将清军中乱七八糟的轻型火炮全面裁撤,只留下劈山炮,配以鸟铳和抬枪。借以在100至600米范围内构成多道火力网。

鸟铳当时又称之为“小枪”,是标准的火绳枪。抬枪全重超过10千克,属于大型火绳枪,射程能够超过200米,但需要3-4人操作。而劈山炮主要发射群子弹,也就是霰弹,在湘淮军草创之时,其一次可发射100-300枚熟铁弹丸,射程可达600米,能够有效地压制太平军的密集队形冲击。曾国藩与李鸿章等人,在有过战场经验之后,一方面认识到火药武器的威力,另一方面又固执地坚持“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影视剧中清军拿着枪。来源/电影《投名状》片段

但当1862年3月李鸿章率领叫花子一般破破烂烂的淮军乘坐英商轮船进入上海时,中国以外已经是线膛枪炮的天下。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军开始装备的榴霰弹以及拥有瞬发引信的“卵型”榴弹,使炮兵对于密集队形的杀伤力全面提升。

在湘军中见识过劈山炮近距离霰弹压制效果的李鸿章,在上海看到装备洋枪洋炮的“常胜军”,大赞“其队伍既整,炸炮又准,攻营最为利器,贼甚胆寒”。待得常胜军在嘉定再次凭借先进火器压制了太平军,李鸿章彻底成了洋枪洋炮的“迷弟”,写下“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向披靡,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惹得一贯不愿意承认西洋火器威力的曾国藩等人对李鸿章大为不满。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来源/电视剧《走向共和》片段

但是,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的李鸿章,此时却是我行我素,当年7月,他为自己的亲兵营配备了火帽发火的前装线膛枪。火炮方面只能暂时依靠劈山炮。即便如此,8月26日淮军在北新径、七宝等地与已经被瘟疫大幅削弱的太平军开战,淮军的米尼式子弹压制了已经配备大量火器的太平军。得意洋洋的李鸿章专门写信给曾国藩,“亲兵营湘勇,枪炮队伍竟为上海诸军之冠,贼即先打此营,无怪大败,吾师闻之,应亦莞尔”一句如今读来亦绵里藏针,算是用现实给看不上洋枪洋炮的“老恩师”上了一课。

随后,淮军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装备西洋火器。此时英法等国对清廷与太平军的战争,还维持着表面上的中立。淮军无法直接从英法订购武器,只能求助于香港和日本长崎等地的西方贸易行。火炮方面,李鸿章主要借助常胜军统帅华尔之力,引进了一大批当时很先进的12磅拿破仑炮,除此之外还有少数24磅和32磅野炮,这些火炮基本是英式或法式前装青铜滑膛野炮。另外,还采购了被称为“天炮”和“田鸡炮”的臼炮。虽然1859年英国阿姆斯特朗厂已经推出了后膛装填的12磅线膛野炮,但是,考虑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双方依然在大量使用12磅前装青铜制“拿破仑”炮,日本幕末,除少数藩国外,大部分装备也是12磅“拿破仑”炮。所以,淮军的火炮已经十分先进了。

1864年常胜军被裁撤,李鸿章终于接收了其600人的炮队,编为四个炮营,又搜罗了各型火炮近40门。1865年春,淮军奉命围剿捻军,此时总兵力6万多人的淮军,已经装备了超过4万支洋枪。至1868年淮军彻底淘汰了劈山炮、抬枪等国产火器,全面换装洋枪洋炮。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拿破仑炮。来源/网络

李鸿章挑花了眼

1874年12月,李鸿章向清廷上了著名的《筹议海防折》。作为当时洋务派中第一流的“兵器专家”,李鸿章在奏折中仔细讨论了装备后膛装填步枪(后门枪)的意义:“洋枪一项,各国改用后门,以其手法灵捷,放速而及远。其旧制前门枪贱价售于中国,每为外人所轻。英俄德法美,泰西五大强国也。其后门枪名目,英之至精者曰亨利马梯呢,其次曰士乃得,俄曰俾尔打呶,德曰呢而根,法曰沙士钵,美曰林明登。以利钝迟速较之,则英之亨利马梯呢精于俄,俄之俾尔打呶精于美,美之林明登又精于英之士乃得及德法诸枪也。林明登士乃得二种,近年已运入中国,臣虚及沈葆桢均购存林明登数千枝。上海机器局亦能仿造。惟兵勇粗疏者多,士乃得机簧较简,购价较省,修改较便,现拟令各营酌换士乃得枪,而间以林明登,认真操习,由渐而精。并令津沪各局先购林明登造子机器,仿制子药铜卷以便接济。仍与总理衙门商购英国亨利马梯呢枪若干枝。又与俄领事订购俾尔打呶枪千枝,以备将士选锋者操用。”俨然一个武器大专家!

李鸿章的兵器知识主要来自淮军的外国军事顾问。如江南制造局聘用的洋工匠,以及金陵机器局总监工马格里等人。但从后来他们领导自制武器时层出不穷的事故,估计这批洋专家也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为主。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江南机器制造局。来源/网络

更关键的是,1860年后,各国在后膛装填步枪的研制上,大多处于摸索之中,并未产生“最优解”。这就导致了不同枪机和闭锁方式设计的百花齐放。

列强步枪大杂烩

以上李鸿章提到的各种洋枪中,德国的“呢而根”和法国的“沙士钵”即夏塞波步枪的设计与后来较为通行的栓动步枪设计最为接近。当然,由于音译的问题,我们只能推测“呢而根”是指在普奥战争中名扬天下的“德莱塞击针枪”,这款步枪满足了德军对精度和卧倒装填的要求。只不过在李鸿章上折子之时,德国人正在用新式的毛瑟1871全面替代之前的“德莱塞击针枪”。

法国的夏塞波步枪的情况大同小异。李鸿章使用“沙士钵”作为“Chassepot”的音译,说明了他应该是从法国人嘴里听到准确的读音“shas-poh”。但法国人自己对夏塞波步枪可以说是又爱又恨。1867年,法军凭借这款步枪在意大利的战役中,打得加里波第的部队抬不起头,以至于法国议会向全世界宣布“夏塞波干得漂亮!”1870年普法战争中,夏塞波步枪依旧能够压倒普鲁士的德莱塞步枪。但是,法国战败后,有数万支被普鲁士缴获的夏塞波被倾销给了波斯和中国。法军则紧急在1874年改用格拉斯步枪,这款步枪差不多就是使用了金属定装弹的夏塞波步枪。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夏塞波步枪。来源/网络

与法德相比,李鸿章奏折里提到英美俄步枪的设计就显得比较偏门了。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夏塞波和德莱塞是“非主流”。当年,美国人比较土气,大量散落民间的武器以及日常枪不离手的传统催生了一大批枪械设计师。李鸿章提到的英制“士乃得”和俄式“俾尔打呶”,就是美国枪械设计师的杰作。

所谓“士乃得”,指的是指Snider-Enfield步枪,这款步枪使用了美国人雅克布·斯奈德设计的改造方式,通过对1853年式恩菲尔德前装枪进行改造来获得后膛装填步枪。斯奈德经过研究,认为在1853年式恩菲尔德步枪尾部安装侧铰链式后膛闭锁块后,改造步枪就能发射0.577英寸的博克斯-斯奈德金属定装弹。英国军方经过测试发现,前装的1853年式恩菲尔德步枪射速大约只有3发/分钟,斯奈德-恩菲尔德的射速可以达到10发/分钟。

但斯奈德-恩菲尔德作为英国陆军装备的第一种后膛装填步枪,终归仅仅是权宜之计。斯奈德侧铰链式后膛闭锁块结构较为复杂,气密性不佳,更糟糕的是雅克布·斯奈德不断向英国人讨要专利使用费。无奈的英军决定抛弃一个美国设计,然后选择了另一个美国人的设计,这就是亨利· 皮博迪在美制夏普斯步枪基础上搞出来的皮博迪步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只有法国、西班牙和瑞士虽然少量采购了他设计的皮博迪步枪,远达不到让设计师发家致富的程度。

不过,一位瑞士的工程师在研究过瑞士军队手中的皮博迪步枪后,对其设计进行了改进,最终得到了马提尼-亨利步枪的基本设计。当然英国军方坚持所谓“亨利”,来自设计该枪使用的多边形膛线的亚历山大·亨利,这位至少是个苏格兰人。亚历山大·亨利本人是个狂热的枪械爱好者,1860年他在试枪时意外打死了自己的长子,他仍然痴心不改,在马提尼-亨利步枪问世前,他设计了一款替代斯奈德-恩菲尔德的新步枪。英军认为整个设计中仅有枪管的多边形膛线有点可取之处。

不过,亚历山大·亨利却为新步枪争取了关键的皇室支持。他本人是第一女王爱丁堡步枪团的召集人,常年为包括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皇室成员制作狩猎用枪。在亚历山大·亨利的金字招牌照耀之下,英军从1871开始批量装备马提尼-亨利步枪。这款步枪在之后47年中,始终被作为英军的制式步枪。它的传奇一直延续到今天,事实上2011年美军还在阿富汗塔利班手中缴获了数支马提尼-亨利步枪。

李鸿章口中还要优于马提尼-亨利步枪的沙俄“俾尔打呶”和美制“林明登”到底是指什么型号呢?“俾尔打呶”指的是美国上校海拉姆·伯丹设计的1号和2号两款步枪。伯丹上校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最出名的狙击手指挥官,他的手下因为批量装备了著名的夏普斯步枪,所以被称为“伯丹的Sharpshooters”。Sharpshooter最终成为英文中代表特等射手的单词。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伯丹。来源/网络

伯丹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在南北战争爆发前他已经是名满美国的神枪手和武器设计师了。1864年1月2日,伯丹退伍。1867年,伯丹设计了一种前翻铰链式后膛闭锁块,用于改造西班牙陆军的1859式前装步枪。当时此类设计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军也在斯普林菲尔德1865式步枪上采用了类似设计。1868年俄罗斯军队采用了11.43毫米、装有前翻铰链式后膛闭锁块的伯丹步枪,当时称之为伯丹1号步枪。美国的柯尔特公司负责为俄罗斯陆军生产37000支伯丹1号步枪。1870年,由于俄罗斯军方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前翻铰链式后膛闭锁的设计不够可靠,于是对此款步枪进行了改进,称之为伯丹2号步枪。事实证明,伯丹2号的栓动式枪机在实战中可靠性同样不给力。到1899年俄罗斯军队将退役伯丹步枪销售给民间的猎人,价格为18卢布。

到底什么“洋枪”最好?

李鸿章奏折中提到的林明登,这种步枪采用了著名的雷明顿下转闭锁系统,能够发射斯宾塞步枪使用的14毫米子弹。

雷明顿公司如今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轻武器生产企业。1867年雷明顿下转闭锁式步枪问世,是整个雷明顿轻武器帝国的起点。除中国之外,法国、埃及、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阿根廷、墨西哥和教皇国都是雷明顿下转闭锁式步枪的重要用户。

当然,这款枪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吉利。

在至今让美军记忆犹新的小比格霍恩角之战中,乔治·卡斯特手持一支雷明顿下转闭锁式步枪冲入印第安勇士的伏击圈,最终丧命的。历史研究者认为,卡斯特的手下尚未批量装备雷明顿,加上美军训练水平不足,射击技术极差,差不多每250发子弹才能击中一名印第安人,最终导致了卡斯特全军覆没。同样是对付勇猛的部落骑兵,英军在“祖鲁战争”中使用马提尼-亨利步枪达到了13发子弹击毙一名祖鲁骑兵的可怕精度。另一个与雷明顿步枪有关的著名死亡战例是1885年1月26日,查尔斯·乔治·戈登,也就是那个将常胜军交给李鸿章的英国军官,在苏丹喀土穆被马赫迪起义者击毙。这些马赫迪起义者手中的步枪,被称为0.43英寸埃及雷明顿,是1868年埃及军方向雷明顿公司订购的。

无论是雷明顿还是马提尼-亨利步枪,都可以认为是一种便于操作的“双刃剑”,在威力、射速和易于上手的特点,决定它们既可以是军队手中镇压农民起义的武器,在落在起义军手中之后,也可以成为反抗暴政的利器。

可以这么说,你是代表正统的军队,还是被视为“起义者”或“抵抗者”,真是瞬息万变。清军在农民军视角就是军队、镇压者,在列强视角下,不过是半殖民地的“抵抗者”罢了,毕竟是不能让你真正强大起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渐认识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大量购买所谓的“新式武器”,但受制于信息不对称,地方各种行动,经费有限,以及采购人员的腐败,所采购的武器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洋枪洋炮,确实有好用的部分,镇压农民起义还是够用的,一旦遭遇外战,因缺乏体系支撑,被打的稀里哗啦。

对于李鸿章的淮军或者说整个清军而言,同时考虑装备美英德法俄的主力步枪,虽然看似是优中选优、兼容并蓄,实际上对本国军队的后勤和军事工业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以李鸿章麾下的周盛传所部为例,盛军在1880年伊犁危机期间,同时装备马提尼-亨利步枪、斯奈德-恩菲尔德、德制毛瑟M1871以及美制温彻斯特卡宾枪,这些枪械的射速均超过10发/分钟,温彻斯特甚至达到24发/分,同时,四款枪使用的子弹都在11-14毫米之间,互不通用,国内对于这些子弹几乎都缺乏足够产能,只能花费巨资进口。

总体上购买外国武器装备,确实也不可能“敞开供应”,因为,外国军火商人首先是为了赚钱,他们基本是有什么,忽悠你买什么。这就导致了装备难以标准化,后勤补给压力陡增的问题。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事实上,直至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都曾受到弹药供给问题的困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同时装备不同国家不同口径步枪导致的弹药混乱问题。

据日方统计,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在牙山、平壤、九连城等地,一共缴获大炮 607门、枪7394支、炮弹267万发、子弹7746万发;其后在牛庄、营口、威海卫等地缴获火炮数百门,枪、弹不计其数。可见清军并非无枪或无弹,大部分情况下是士气和训练太差,以及后勤混乱导致的前线部队未能及时获得合适口径的枪弹。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

来源/电影《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截图

洋枪虽好,不能贪多:清军到底买了多少种洋枪?END
者丨白孟宸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64107.html

(1)
上一篇 2021年8月15日 下午12:21
下一篇 2021年8月22日 下午12: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