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菊斋(ID:juzhai02)
图源网络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三个太监是绕不过去的,因为他们带来的影响不光影响了中国历史,还顺带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第一个人严格上来说并不是太监,这个人是司马迁,只因为性格耿直,在公元99年因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而触怒了汉武帝,遭受到了当时最屈辱的宫刑。遭受宫刑的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好在他及时纠正了这个念头,以一己之力写完了《史记》。这部史学巨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多大的影响力就用不着多说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头不是白得的。
第二个是东汉的蔡伦,这个人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在发明上可以说是震惊了全世界,他发明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妥妥的人生赢家。
第三个就是本篇故事的主人翁郑和。与司马迁的史学、蔡伦的发明不同,他面对的是海洋。
郑和原名马和。
公元(1371)年,马和在云南出生,他的祖先是拥有海外背景的中亚贵族,元朝初年,他们迁居到了中国云南,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他们用了汉字马作为自己的姓氏。
马和在家里排行第三,小名就叫马三保,虽然名字叫三保,但命运并没有给他一丝一毫的好运。
公元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派手下傅友德、蓝玉率30万大军,发起了明朝平定云南之战。明军攻势很猛,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平定了云南。
这一年于朱元璋而言是高兴的一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但对于11岁的马和而言,这一年是痛苦,是屈辱的一年,因为他整个人生的命运就在这一年发生了转折。
惨败的背后付出的是惨痛的代价,11岁的马和被俘虏了,有人会说,不就是个战俘么,弄得好像我们没做过一样,这里说一句,也许你做过,但不一定有这么惨,因为这次战俘中的孩子统统要被阉割的。
笔者不敢说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于一个孩子而言是残忍的,他们尚未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便必须面对世界丢给他们的血淋淋的人生。
无数次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老天爷对人是公平的,当给你关上了一扇门,总能给你打开一扇窗。这道窗口虽然小,却也能仰望世界。
我们很庆幸老天爷的温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身残志坚的马和,一个伟大的航海家。
度过了五年的艰苦生活后,14岁的马和被送到了北平的燕王府,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成就了他一生的人,这个就是燕王朱棣。
也许是命运让这两个彼此成就彼此,当14岁的马和站在朱棣的面前,这个阅人无数的王爷一眼就看中了眼前这个沉默寡言却目光坚毅的少年,他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让马和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这个国破家亡的少年就跟在了朱棣的左右,成了他的亲信。
图源网络
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剧本如果按照这个局面走下去,历史上也许多了一个文化高深的太监,少了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
但历史却悄悄地改变了剧本,刚刚登基的建文帝对日益坐大的皇叔们忧心忡忡,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谋划下,公开削藩,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为了自保,朱棣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14岁的马和开始随着燕王征战四方,北方每一座城池,每一条青石小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以他的年纪,他本该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在家读书写作业,但为了活命,他早早地扛起了武器走上了战场,在这里,没人把他当做孩子看,也没有人会去看护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靠着自己出色的军事天赋,他非但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了扭转时局的重要一员。
公元(1399年)十一月,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在京郊郑村坝进行的作战,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事,硬碰硬,燕王没有一丝一毫赢的可能,这个时候是马和站了出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燕王采用了他的计策,趁着白河结冰,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七营,大败南军。
朱棣的命运就此翻盘。
图源网络
这次出色的表现,让朱棣铭记在心。永乐二年,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名为”郑和”。
郑和,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名字就此诞生。
老天让你吃了多少苦,就会给你多少甜,你吃的苦越多,也许是你得到的甜蜜也会成正比,这话用在了郑和身上最合适不过,公元1402年,打了4年的靖难之役结束,胜利者是燕王朱棣,立下赫赫战功的郑和立马成了皇宫里的香馍馍,人人都带着一股敬仰的眼神看着他。
一个残疾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他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一定比正常人要多一倍,也许还不止。
除了普通人有这个认知,已经成为大明皇帝的朱棣内心深处也是这么想,于是在第二年的春天,刚刚得到郑新不久的郑和又多了一个别名——三宝太监。
一切似乎都得到了满足,曾经的苦难、屈辱在这一刻终究是化成了万丈柔情。
这样的温柔乡,没有人愿意走,没有人舍得走。
但郑和必须走,历史赋予了他更大更艰难的任务,偌大的大明,能人不少,才人不少,却没有一个比他更合适。
他的人品、才能、勇气、知识和谋略,早已经过战火的洗礼,无数次的战火检验了他的忠心,这样的人就该走出国门,走向海洋。
公元 1405 年7 月11 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率领着长44丈广18丈的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扬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
对于这次下西洋的目的,历史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
其一即”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和”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其二,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紧张、探求从海路到达麦加等等,不管哪一种说法,早已无关紧要。
历史终究是记住了在这一天,一个叫郑和的太监踏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他站在船头,看着自己身后庞大舰队和前面未知的大海,一脸的刚毅。
他并不知道自己踏出这一步的意义,他更不知道自己这一步将创造一段属于他的传奇,属于世界的传奇,这段传奇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既然老天选择了我,那就好好干吧!
启航!
那一刻,他迎着一拨又一拨的海风,大声地喊出了这个命令。
庞大的舰队向南航行,第一站到达了爪哇,此地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因此人口众多,贸易频繁,非常富有,很多海洋势力王国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崛起,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水域。郑和的舰队到了这儿以后,本着和平的使命,他们开始了贸易往来,却不想碰上了一场内战。
事情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的爪哇国正忙着内战,东国王和西边国王都想做老大,双方斗得不可开交,最终是西边的国王战胜了东边的国王,斩草除根,西边的国王放开了将士对东边国王进行了追杀,不巧郑和的军舰出现了,西边国王一时搞不清楚状况,想着宁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走一个的意思,连带着杀了郑和船队上岸船员一百七十多人。
郑和得知这个消息后,面对船上舆论滔滔,没有忙着出兵,按照当时郑和的人数和武器,取得这场战场的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向世界传递友好的信息,这一路走去面对的困难又何止一个爪哇国呢?
经过冷静的分析,他先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当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郑和二话不说当即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驻地交涉此事,西王也派使者谢罪,鉴于西王请罪受罚,郑和对该事件予以克制,一场外交风波就此化解。
图源网络
和平才是一切外交的根本,友好才是大国应有的风范。
不久,舰队到了三佛齐旧港,在这里郑和遇到了著名的海盗陈祖义。仗着一身过硬的水上功夫,自己手里有人有钱,陈祖义干脆组织了一批海盗,在南洋自立为王。
这是一个心狠手辣,骨子里透着狡猾的人,当他看到郑和庞大的舰队时,他选择了决定向郑和投降。
如此出乎意料的结果,让船上所有的人喜出望外,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旅程是安全的,是和平的,但他们忘记了一点,海盗毕竟是海盗,骨子里的贪婪是不会因为你的强大而改变,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目的就是打消你们的顾虑,然而背后掏出刀子,让你阴沟里翻船。
所幸郑和是清醒的。
陈祖义很早就派人摸清楚了船上的状况,那些金银财宝和送给各国的瓷器、茶叶、丝绸足够让他们吃一辈子,这样的大的买卖,碰上了是运气,放过那是对不起自己海盗的名头。但想要夺取这笔财富,当然不会很容易。
别的不说,光说这船上就有二万八千人,各种先进的武器绝对是一大威胁,硬碰硬,那是找死,既然硬实力玩不过,那就玩软实力。
这里是大海,人多未必有用,海上的功夫他们绝对是杠杠的,经过一番思索,陈祖义决定玩一场突袭。
陈祖义这人读书不行,但评书听了不少,小时候水浒、三国可没少听,似这样的情况,他决意效仿三国赤壁之战,诈降后,玩一把偷袭,跟着就是一把火。
应该说,这个计划还是有很不错的操作性,这么看来,陈祖义做海盗有些屈才了,如果他碰上的不是郑和,没准完成了这伟大的历史壮举。
但不巧,他碰上了郑和,这是一个从小饱受战火洗礼的军事家,与他对阵的都是那个时代的军事猛人,朱棣、朱高熙、姚广孝、蓝玉、平安、盛庸、耿炳文,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怕一个海盗。
经过一番筹划之后,陈祖义信心满满地准备火攻了,在他看来,郑和和他的宝船就是待宰的羔羊,等着他去美美的享受一顿。
财富、名望正在向他招手。
人生从此开始走向自由,什么朝五晚九,统统拜拜。
为了完成人生最后的大单,陈祖义下了不少的赌本,他召集了五千多人,每人许以重利,然后搜集了战船二十余艘,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郑和,我来了。
不好意思,我正等着你的到来。
陈祖义期待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相反整个军队里似乎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个不符合逻辑的现象非但没有让陈祖义感到奇怪,反而让他更加高兴,这是老天爷让他发财。
但历史总会告诉你,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可怕的,最安全的地方一定伴随着危险的。
当他下达了攻击的命令时,静悄悄的黎明迅速被打破了,火器的爆炸声,四面八方涌来的喊杀声,上千把火铳的扣动声,宛如潮水一般涌了过来。
和所有醒悟过来的偷袭者一样,陈祖义大喊了声:“不好,中计了!”就开始逃跑,他甚至还没看清楚郑和的模样,他的五千兵马就被灭得干干净净,在绝对的势力面前,任何的偷袭都显得那么的可笑,郑和用火攻烧毁海盗船,杀海盗5000余人,烧毁敌船10艘,缴获7艘。
纵横了海上几十年的陈祖义,这次没能逃跑成功,各种包围圈让他毫无逃走的可能,他被活捉了。
于海盗而言在自己的底盘被人给抓了,这是奇耻大辱,他一脸沮丧地看着郑和,很想自杀,但一个战败者是没有资格自杀的,为了活捉陈祖义,郑和亲自下了船,这样的人他又岂能这么轻易的放过呢?
战火的洗礼早早就告诉了他,对待敌人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心慈手软,那样将是对自己的残忍,陈祖义必须死,但不是现在,而是在大明。
按说有了这次小插曲,一些有胆量没实力的刺头应该不会再来找不自在,可偏偏总有那么一拨自不量力的人,他们的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明明只是一只井底之蛙,却偏偏自己以为是天上的雄鹰。锡兰山国就是后者。
公元1409年,郑和领着无敌舰队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一路穿越占城、满剌加、暹罗后到达了印度,航行的途中,郑和和他的舰队访问了锡兰山国。当时的国王亚烈苦奈儿表面很佛系,很温柔,实则是比陈祖义还要陈祖义。
当他看到郑和无敌舰队所展现的财富时,眼里就开始冒起了小星星,盘算着如何将这一切占为己有,为此他在郑和上岸之时,就早早做出了埋伏。
五万大军随时准备发动攻击,怕郑和逃跑,他还命人伐木阻断郑和的军舰前行,但他太小看了郑和,无数的战争经验告诉他,眼前的战术实在太小儿科了。
经过认真分析后,郑和得出了结论,五万大军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底线,也就是说,为了夺取他们的钱财,敌人已经动用了所有的主力,那么这样一来,他的老巢就是一座空城了,于是历史又上演了一场围魏救赵的好戏,熟读兵法的郑和亲自领着二千官兵,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
胜败只在一瞬间,而差距就是一本《孙子兵法》。此战过后,整个东南亚都明白了大明的海军实力,知道了一个叫郑和的航海家。
随后的日子,小插曲总不会少,比如在苏门答腊岛内,郑和率明军以及当地部队击败并追击到喃渤利国,生擒了打明朝舰队的坏人头头苏干剌。
一路的升级打怪,郑和从未输过。靠着良好的口碑和个人的魅力,郑和领着大明的海军和西洋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本着和平共处的原则,西洋各国开始组团来大明旅游,比如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据说在大明住了一个多月才回去。不少各国使者恨不得永远地留在大明才好。
因为互动频繁,贸易是免不了。
这期间,郑和领着大明的海军用丝绸、茶叶、瓷器、绸缎、金属从西洋各国的手中换回了大明没有的东西,在三十多年里,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进入中国,使中国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 ,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据说我国数千年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晶景泰蓝的发展也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图源网络
除了这些,最最最重要的带回了我们从未见过的动物,如果没有郑和,我们或许能见到长颈鹿,但一定要晚很多年,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斑马、狮子、直角羚羊,但一定不知道他们叫啥。
从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里,郑和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这个发现有多了不起,不用我多说,诸位也能明白。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近距离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每次看到这些亮瞎眼的成就,笔者总是忍不住摸一把眼泪,说一声:“郑和,你太长脸了!”
只可惜,这个脸长得并不长久,因为缔造这一切的郑和离去了。
公元1430年,已经59岁的郑和从皇帝手中接过了第七次下西洋的命令,这是他人生最后的一次下西洋,也是人生中航行时间最长的旅行。
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三年后,在返航的途中,郑和病了,病来得很快,他病倒了,当船只到达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终点古里时,郑和闭上了他那双瞭望了海洋28年的眼睛。
自此,世间再无郑和,郑和之后,再无西洋。
三年后,辅政大臣以明英宗的名义(当时英宗年纪尚小,不足以亲自执政)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轰轰烈烈的下西洋就此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公元1457年,通过“夺门之变”再次登基后的明英宗,在某一天的早上忽然想起了郑和,希望有生之年也能组织下一次西洋,为此派遣都指挥马云效仿郑和出使西洋,消息传出,立即遭到大臣张昭的强烈反对。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臣,一句话就断绝了皇帝下西洋的念头:百姓都要饿死了,皇上你还想下西洋,趁早洗洗睡吧!
“安内救民,国家之急务;慕外勤远,朝廷之末策。汉光武闭关谢西域,唐太宗不受康国内附,皆深知本计者也。今畿辅、山东仍岁灾歉,小民绝食逃窜,妻子衣不蔽体,被荐裹席,鬻子女无售者。家室不相完,转死沟壑,未及埋瘗,已成市脔,此可为痛哭者也。望陛下用和番之费,益以府库之财,急遣使振恤,庶饥民可救。”
如此,又过了几年,宫中有太监为讨好新皇帝明宪宗,重新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提上了日程,消息传出,愤怒的大臣直接冲进了档案库,一把大火彻底烧毁郑和下西洋的有关资料,至此,下西洋再无可能。
尽管此后的皇帝或多或少有下西洋的意思,然而世间已无郑和,曾经失去的机会,如同死去的郑和一去而不复返了。
作者:景志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6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