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矿还不够?还要“抢人”!

作者:库叔说

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 丨 崔赫翾 瞭望智库观察员

7月28日,在放开三孩政策之后,攀枝花市率先公布二孩及以上孩子育儿补贴政策。对按政策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引发网络热议。

其实,此次育儿补贴是攀枝花6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中的一条措施,由于解读时间点刚好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对外发布之后,才被认为是在出台细化的鼓励生育政策。

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攀枝花在“抢人”大战中十分积极,这背后是其常住人口持续流失的现状。在打造“钒钛之都”“南向门户”“阳光花城”之路上,攀枝花亟需招揽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同时,人才政策或许是“收缩城市”们一次“自救”的尝试。

攀枝花,为何如此着急?

文 丨 崔赫翾 瞭望智库观察员

1、家里有矿的战略大后方

1940年,地质学家常隆庆、汤克成和刘之祥等人陆续发现了攀枝花铁矿。

这年,汤克成公开发表了《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倒马坎一带铁矿区简报》,此后他提出的采矿建厂的建议被国民政府采纳。可当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西南交通不便更是无法克服的难题,攀枝花开发建设只能停留在初期勘探上,没有进一步的矿样元素分析,更别说开采、冶炼的可行性分析和建厂的条件。

不过,这个人烟稀少、只因村口一棵攀枝花树而得名的小村庄,却开始受到关注。

家里有矿还不够?还要“抢人”!

2021年2月3日,四川攀枝花朱家包包铁矿。图|图虫创意

1954年7月,南京大学地质学系徐克勤教授率领毕业生再次到攀枝花矿区勘探,认为“铁矿储量可达1亿吨”。之后,新中国的地质部门又组织了多次勘探,到1957年底,确定攀枝花铁矿储量达10亿吨,估计远景储量达50亿吨。

发现丰富铁矿储量的兴奋没有持续多久,我国便遇到了迫在眉睫的困境。

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在东、西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中,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险恶。

二是当时我国工业发展很不平衡,工业过于集中。全国仅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

这意味着一旦大战来临,脆弱的工业布局会给我国造成毁灭性打击——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建立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建设”重大决策——全国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三类地区,分别称为一线、二线、三线。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划归为“三线”,其中,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

把国防工业移到“三线”,建成一个打不烂、打不乱的战略大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

资源与区位让地处川滇交界、攀西裂谷中南段的攀枝花被寄予厚望。

攀枝花地区有优越的矿藏资源,通过合理布局,可以将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成材等建设环节形成配套,打造煤铁复合型钢铁工业基地,加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而且,在攀枝花地区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厂,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煤铁产地相距之近与交通便利除东三省或有类似情形外,全国几无可比拟者”。

如果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一线,便可向重庆和六盘水两点做“钟摆式辐射”——六盘水工业基地的煤炭可以运送到攀枝花,攀枝花锻造出来的钢铁可以运到重庆,重庆工业基地生产的机器可以运到攀枝花和六盘水工业基地。

所以,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攀钢的开发建设工作,把三线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攀钢的建设上。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21次提到三线建设和攀枝花建设,其中明确提到攀枝花的就达6次。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

2、三线崛起

随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英雄儿女,跋山涉水,来到地无一里平的金沙江畔。这些说着各地方言的年轻人为了一个目标——“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

家里有矿还不够?还要“抢人”!

2020年7月16日,四川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一角展示的三线建设时期的场景。图|视觉中国

不过,现实的困难还是摆在眼前。

通往攀枝花的路就让一些人记忆深刻:有的人从西昌到攀枝花,大客车开了2天,在攀枝花过金沙江的唯一一座吊桥上就花了2个小时,“要排队,因为吊桥一次只能通行一辆车。”

那时候讲的是“先生产,后生活”,一切的建设都只为建设工业基地服务。数百万人汇集在这里,生活设施一律从简。

他们住席棚子,喝泥巴水,家家户户之间隔着一面席子,隔壁打呼噜都能听见。房子上头是通的,这家开灯隔壁也就亮了。除了必要的直接为工业服务的交通、供电、邮电通讯外,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根本无暇顾及。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消磨他们的建设热情。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他们就在一个之地完成了生产生活所需的通路、通电、通水、建房等前期准备工作。后来,又硬是在2.5平方公里的狭窄空间“放下”了原需9平方公里的攀钢,这成为世界冶金设计史上的奇迹。

攀钢建成后,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

同时,攀枝花地区的交通状况较原先也大有改变。当时的攀枝花没有铁路,水运条件很差,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但公路数量不多,各矿山、煤田之间大部分也没有公路。90%以上的桥梁不能通行10吨以上重车,到了雨季交通经常中断。

为此,国家投资改善地区交通,抓紧修建大渡口人行铁索吊桥和公路桥,修建渡口用的拖轮和渡船,使攀枝花地区内外和金沙江两岸的交通连接起来。其次,重点改造川滇西路,修通了永仁至元谋的公路。

鉴于建设攀枝花工业基地电力供应的困难,早在1964年9月7日,从成都送变电工程处征调的3千瓦发电机在金沙江边组装发电,结束了攀枝花地区没有电的历史。

1965年10月,国家又投资1亿元建设河门口发电厂,以保证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1967-1969年3年最关键时期不缺电。

一切以生产至上的攀枝花,从1965年小批量集结队伍开始,到1970年7月1日攀钢1000立方米一号高炉正式出铁,用了不到5年时间,1971年出钢,1974年8月具有年产110万吨轧材能力的轨梁厂投产,也仅用了4年时间。

1978年,攀钢实现年产生铁144.16万吨、钢97万吨、钢制品70.5万吨、钒类材料产品2万吨、煤352万吨、水泥制品34万吨。

因一座钢厂的兴起,攀枝花这座崭新的移民城市也在金沙江峡谷中逐渐崛起。费孝通认为,攀枝花地区的三线建设为打通一条大西南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整个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先后从全国28个省、区、市调集数十万建设大军,投入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大会战。

这些工、农、商、学、兵、医专业队伍,形成了冶金系统的湖北人、东北人;商业系统的重庆人;医疗系统的上海人;公交系统的天津人;煤炭系统的阜新人;冶金系统的鞍山人等地域特征明显的建设团队……如今,攀枝花全市人口123万人,绝大部分是外地移民及其后代。

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在一起,自然是南腔北调,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攀枝花话,西南方言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

3、奋勇向前

随着越南战争逐步结束、中美关系趋向缓和、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三线建设基本不再投入新项目,进入了做好续建和配套工程的后期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攀枝花从完全靠外部支援转变为有了自主发展的力量,工作重点也由初级基建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上来,城市建设、农业发展、工业、三产等产业也有了相应发展,工业发展也从最初的实现达产发展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追求提质增效。

【注:达产是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产量的简称,一般的该产量就是企业生产能力的极限。

家里有矿还不够?还要“抢人”!

远眺攀枝花城区。图|图虫创意

从1980年开始,攀钢在全国冶金企业首批实行了“上交利润定额包干”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一时期,攀钢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1985年,攀钢钢材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生铁、钢初轧坯、轨梁材和钒渣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为208万吨、177万吨、158万吨、95万吨和6.85万吨。钢和铁的产量在全国前十强排名中位列第四位和第五位,全国80%的钒渣来自攀钢。

这个时期,钢铁成为攀枝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各部分协调配合的产业经济体系,城市具有灵活的服务功能、更新功能等,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和能源生产基地。

1986年1月14日,攀钢二期工程破土动工典礼举行。攀钢正式迈出了攀枝花建设第二次“长征”的第一步。

1987年,国家批准攀枝花市为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当年,攀枝花的社会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商品零售额实现了四个翻番。

攀枝花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1991年二滩水电站在攀枝花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中国的水电开发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998年8月18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9年9月,首台国产、单机容量为55万kw的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为国庆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1999年12月,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并网成功。至此,我国20世纪内建成的最大水电能源项目——二滩水电站全部投产。

亿万年来桀骜不驯的雅砻江水,变成强大的电流输向千家万户。

这个时期,攀枝花的城市建设也在大步前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市图书馆、炳草岗影剧院、攀钢及攀矿等职工俱乐部、市政府、市人大政协办公大楼等一批社会服务与办公设施相继建成,上世纪60年代荒芜一片的炳草岗区域,一跃成为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居民的住房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

得益于钢铁基地建设,当地钢材、水泥等质优量足,城市建筑质量普遍较高,平均每年有25万平方米住宅投入使用,一批高层建筑也陆续开工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还将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进行收集利用,让居民在全省范围内较早用上了煤气。

据《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统计,1978年至1985年,全市建设投资总额为111739万元,其中非生产性投资59485.6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3.24%。

4、非转不可

2000年以后,钢铁行业得以迅猛发展,攀钢等企业抓住机遇,不断扩大产能,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攀钢生产的含钒百米钢轨,作为国内唯一获得“国家出口免检”证书的顶级钢轨,被广泛应用在京津城际铁路、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还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家里有矿还不够?还要“抢人”!

攀钢百米重轨生产线。图|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

第一,生态环境恶化。

“整个市区被一团黄云罩着!”

这是许多攀枝花市民记忆中的景象。当时以攀枝花钢铁厂为核心的攀枝花市区,始终被烟囱里不断涌出的含二氧化硫的黄色浓烟笼罩,似一团黄云,在市区繁华的2.5平方公里上空,经久不散。城区四周,是一座座荒山秃岭。

在攀枝花市林业局副局长孙彦彬眼里,当年的攀枝花到处搞建设,路面上始终有一层厚厚的灰,踩上去噗噗作响。车辆驶过,扬尘连车牌都看不清。

攀枝花曾是我国木材的重要产区。成昆铁路的很多枕木及隧道支木,都出自攀枝花。因过度采伐,攀枝花森林骤减,加之作为西南钢铁基地大力发展重工业,生态急剧恶化。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对矿产依赖过大。

2009年,攀枝花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628.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2%。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为66.2%。

在“十二五”的宏观调控下,攀枝花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其第二产业的规模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重工业产业的地位远高于轻工业产业,国有经济的比重远高于民营经济,到2016年,三次产业比值为3.4:70.5:26.1。

攀枝花工业经济以钢铁、能源、化工、采掘、矿石加工等为主。其中,黑矿石开采行业、黑矿石加工冶炼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行业占主导地位,而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短期内对工业的贡献有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特点明显。

2015年,攀枝花市的轻、重工业产值比为1:10.6。

随着近些年国际国内钢铁、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攀枝花支柱产业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长期积累的机构性矛盾与产能过剩、要素制约、煤矿整顿关闭等阶段性困难叠加交织,主导产业的衰退已严重影响到攀枝花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攀枝花人口状况也不容乐观。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对“十四五”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规划,需要与之相协调的人力资源作保障。据测算,到2025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需新增约30万、总人口达到150万,其中主城区的常住人口到2025年将增加约20万、总数要达到100万。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攀枝花常住人口121.22万人,与2010年“六普”121.41万人相比,减少1918人。10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约2000人,看上去人口外流并不显著,但需要注意的是,攀枝花在2018年末的常住人口为123.6万人,比“七普”数据多出2.38万人。

2015年,攀枝花登记结婚对数10064对,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下降到6827对,意味着未来出生人口可能会持续走低。

从人口结构来说,攀枝花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七普”数据,在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占比19.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88%,超过深度老龄化的标准14%。

环境、产业、人口,是摆在攀枝花政府面前的三座大山。

5、怎么转?

先说环保。

攀钢钒炼铁厂东区攀钢弄弄坪厂区,是我国第一个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厂家。因钒钛磁铁矿与普通矿不同,含硫量是普通矿的6到7倍,如何将烧结机烟气高效率脱硫,一直是重点难点。

2013年,由于攀钢排放的二氧化硫超标,攀枝花空气质量在四川省垫底。

经过技术攻关,攀钢脱硫效率明显提高,年减排二氧化硫超过9万吨。从2013年到2017年底,攀枝花累计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煤炭钢铁企业65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1.8万吨、煤炭产能548万吨。

扬尘污染也是空气环境质量的一大杀手。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民生工程项目围绕治理扬尘展开,重点实施攀钢钒炼铁厂荷花池煤场封闭改造工程。提升完成后,荷花池煤场变成了全密闭场所,能将煤场的所有煤堆全覆盖,大大改善周边环境。

此外,无节制的砍伐使山上原始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江边到处是光溜溜的山头,乱石成堆。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少砍树、多栽树,坚持20余年,荒山又重披绿装。

二滩水电站建设后,为库区移民生计,当地曾鼓励搞水产养殖。但经济效益背后却是沉重的生态代价:长期的饲料投喂及水中的养鱼设施给库区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用网箱养殖1吨鱼造成的污染相当于20头猪的排泄污染。2014年6月起,在补贴政策支持下,当地开始逐步取消二滩库区网箱养鱼,到2016年底实现全面拆除。

2021年1月,摄影爱好者谢明彬在攀枝花的一个水库发现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被喻为“水中大熊猫”的它此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对迁徙和栖息环境要求极高,堪称环境质量好坏的“指标生物”,由此可见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再说产业。

一方面,充分发挥矿产优势,提升资源利用率与产业链水平。

攀枝花7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埋藏着全国20%的铁,还有储量居世界第一的钛、世界第三的钒。钒钛是稀缺的军工材料,国际上将钛材占金属材料的比重作为衡量军用飞机性能的重要标志,钒也越来越多应用于航空、航天、激光防护、核反应堆、超硬材料等高科技领域。

曾经,钒钛产业因利润微薄、投资巨大、用量上不去,2020年以前都处在亏损边缘。自氯化钛白相关技术等一大批重大技术实现突破后,整个产业用量才上来,迎来了产业发展重要的转折点。目前,攀枝花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从资源城市迈向中国康养胜地这方面来说,攀枝花也步履不停。

随着经济发展,攀枝花发展“康养+”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被挖掘出来。

作为阳光之城,攀枝花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意味着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当全国大部分地区相继进入寒冷的冬季,攀枝花市却阳光明媚,温暖如春。全国各地的不少“候鸟”们都选择来此地过冬。

以阳光康养为主线,促进康养与旅游、养老养生、生态农业等融合发展,已成为攀枝花发展康养产业的总体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攀枝花光热条件可与海南、西双版纳媲美,平均气温比春城昆明高出4到5摄氏度,独特的气候使攀枝花四季花开、瓜果飘香。攀枝花芒果不仅成为许多农民致富奔康的法宝,也成为了攀枝花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截至2018年,攀枝花市芒果种植面积达56.7万亩,产值达到20亿元,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6、人口撑起大发展

最后,我们来说人口。

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下都为净投入阶段,只有超过100万规模,才能更有效地将各种资源集中起来,产生规模集聚效应。

家里有矿还不够?还要“抢人”!

攀枝花米易县,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姑娘。图|IC photo

在“人城产”的城市发展逻辑中,人是首要因素,人本理念是城市规划的起点。简而言之,就是“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

“十四五”时期,攀枝花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和总目标是推动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国内国际“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需要人力资源支撑。

如何增加城市人口,攀枝花的策略明确,“一靠生,二靠引。”

先看“生”的方面。

其实,此次发放育儿补贴是攀枝花今年6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中的一条措施,只是由于解读时间点刚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对外发布之后。由此,攀枝花被认为是在出台细化的鼓励生育政策。

要想获得这每月500元的补贴,需要夫妻双方的户籍都在攀枝花,且双方都参加了攀枝花市社会保险,按政策生育的二、三孩的户籍也都要在攀枝花才行。换言之,这本就是为攀枝花本地人设置的福利待遇,缴纳社保的人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也是合情合理的。

8月2日上午,家住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的杨先生,来到东华街道办事处,成功办理了育儿补贴申请。这是7月28日攀枝花政策公布后,当地第一个成功申请育儿补贴金的家庭。

领到500元钱的杨先生说:“这个补贴很不错,二孩的奶粉钱已经足够了。”

当然,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关于生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在学前养育、入托和义务教育方面减轻负担,在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有所侧重,这些甚至比发钱更重要。

再看“引”的方面。

早在2010年、2014年,攀枝花先后两次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到了2017年,《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出台,并配套了相应实施细则。政策实施4年来,攀枝花人才环境得到改善,聚集人才,促进发展成为共识。但该套政策主要面向高层次、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对人力资源的覆盖面较窄。

这次《促进人力资源聚集十六条政策措施》中,鼓励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攀工作。据悉,攀枝花是全四川省首个对大中专毕业生给予就业奖补的城市。

据《措施》第十条规定,攀枝花市中小微民营企业引进全日制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本科每月每人500元、大专每月每人300元、中专每月每人200元的标准,给予引进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的补助。

有人算了一笔账,以本科生为例,每月补贴500元,对刚参加工作的人而言,相当于每月工资的10%左右。在工作前几年收入不高的情况下,500元不仅能改善生活,也能在攀枝花租一个不太挑剔的房子。

如今,各地吸引人才的竞争越是激烈,越要做好引进人才的配套。城市要根据自身特色,引进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层次相适应的人才,让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效释放人才的活力。

此外,给予人才归属感、获得感,真正实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才能让个人成长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攀枝花:一朵花的城市丨中国财政,2019-10-22

2.鼓励三胎,生育补贴真的有效吗?丨中国新闻周刊,2021-08-07

3.资源型城市脆弱性评价——以攀枝花市为例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年5月,第27卷第5期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攀枝花地区三线建设述论丨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4

5.攀枝花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丨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04

6.攀枝花的“末代”伐木工与赶漂人丨北青深一度,2018-12-13

7.三线建设:艰难时期的国家创业丨中国青年网,2021-03-26

8.二滩,世界水电史上的丰碑丨四川水利发电,2019-02

9.攀枝花:钢铁之花向阳开丨中国建设新闻网,2021-06-27

10.再谈攀枝花人才新政,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文章下功夫丨川报攀枝花,2021-08-06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65854.html

(1)
上一篇 2021年8月21日 上午11:11
下一篇 2021年8月21日 上午11: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