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面对脚下的仇人他为何不杀?

作者:库叔说

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丨蒋亚民

编辑丨李雪 瞭望智库观察员

在影响世界战争至今的伟大中国兵家孙武身后一百多年,在他的故国齐国,一个身体里流淌着与他相同血液的年轻人接过先人衣钵,潜心研究兵法。

这个山东青年,叫孙伯灵。

你对这个名字不熟?

别急,我们要等另一个男人出现。

文丨蒋亚民

编辑丨李雪 瞭望智库观察员

1、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

家学和自学已经无法满足孙伯灵对知识的渴望,于是,他报考了当时世界最牛军事学院,拜在“神人”鬼谷子校长门下继续深造。

注:

孙伯灵其名,根据孙氏祖谱推定。

关于鬼谷子老师,详见中国古代兵家系列之六。

在这里,他遇到一位同学,名叫庞涓。

照理说,能给“神人”当弟子的人绝非泛泛之辈。然而,有对比就有伤害——绝非泛泛之辈的庞同学发现,孙同学兵法天赋很高,自己快马加鞭恐怕也望尘莫及。

一般来说,降低两人差距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提升自己,二是毁了别人。很不巧,嫉贤妒能天赋出众的庞涓选了后者。

毕业后,他在魏国做了官,以提拔老同学为名义,派人将孙伯灵诳到了魏国。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人一到,庞同学迫不及待地将给孙同学扣上了早已捏造好的罪名,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黥刑(在脸上刺字)。

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

看着曾经自愧弗如的天才同学倒在了自己脚下,庞涓心满意足到了膨胀的程度。

从此,孙伯灵成了孙膑,身陷囹圄。

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面对脚下的仇人他为何不杀?           电影《战国》剧照,孙红雷饰演的孙膑。图|IC photo

心底熊熊燃烧的复仇之火成了孙膑活下去以待翻盘的动力。

一次齐国使者访魏,机会来了。

他买通看守、传出密信。很快,齐使见到了这位老乡,深谈之后,既同情他的遭遇,也为他的才华所叹服。离开魏国前,使者将他藏在车中,星夜赶回齐国。

金子在哪里都闪闪发光。

回国后,孙膑被将军田忌待为上宾。一天,齐威王悬赏千金,令诸公子王侯赛马。孙膑说,用兵切忌以己之短对敌之长,让田忌用下等马迎战上等马、用上等马迎战中等马,用中等马迎战下等马。结果,田忌一负二胜,赢得千金。

此次小试牛刀的成功,将孙膑推到了齐国最高领导面前。

齐威王提出了9种情境下的用兵问题,孙膑一一给出了对策:

*敌我实力相当

可采取少量兵力袭扰、贱勇之士佯攻的手段进行试战,找到其弱点后再行攻击。

*敌强我弱

需避其锋芒,长兵器在前,短兵器在后,弩箭射住阵脚,待敌疲弱时再行打击。

*敌众我寡

以一击十,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敌人众多而且武备完善

要增建堡垒、广设旌旗、严肃军纪、掌控兵众;避敌锋芒而骄之、引诱敌军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并且,要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

*追击穷寇

可以虚留生路,诱其中伏时击之。

*敌分兵

应当合兵击其一路,不要追击疑兵。

*敌坚守不出

即可击鼓扰敌,并以稳固的坐阵待之,并善于诱敌出战。

*行赏罚

奖赏,要让众人欣喜、令士兵舍生忘死;惩罚,要制止乱象、令众人畏惧法令。要事先明确颁示赏赐官职的等级和财物的数量,切忌仓促而就。

*运用权、势、谋、诈

不可急切。用权,要聚合众人并令行禁止;用势,要使士卒有必战之心;用谋,要令敌来不及应对;用诈,要使敌人困在计谋之中。

威王大喜,马上任命他为军师。

2、仇人成囚,他为何不杀?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之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和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魏国遂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次年,处境日窘的赵王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相国邹忌(就是讽齐王纳谏的那位)反对救援;重臣段干朋建议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牵制魏军,使其疲于奔命,等魏军攻破邯郸后再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的力量,对齐国最为有利。

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面对脚下的仇人他为何不杀?

孙膑纪念馆内一角。图|IC photo

最高决策者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田忌率8万齐军对阵庞涓率领的8万魏军。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取胜?孙膑献计:在不应当用兵的平陵方向用兵,让敌人认为我们“不智”,以麻痹对手。

这一招,迷惑了魏军,掩护了主要攻击方向。

此时,魏军精锐正在围攻邯郸。孙膑迅速挥师深入、围攻魏都大梁,诱主将庞涓回军勤王。

在充分调动敌军后,孙膑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以截击战打败魏军,并生擒主将庞涓。

注:桂陵,一说在山东菏泽,一说在河南长垣。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奇迹,成为后世数千年来诱敌就范的战争典例。

老同学沦为阶下囚,照理说,孙同学应当折磨甚至杀掉这个让他终身残疾的仇人、一雪前耻。然而,他没有这样做。魏国仍然很强,齐威王为了缓和政治局势,将庞涓放回魏国。

孙先生没有提出异议。由此可见,他是很有大局观的。

实践证明,一时的忍耐将换来更大的胜利。

3、一瞬间,万箭齐发!

11年后,魏国将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两地,击退了韩国将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为了巩固以齐国为核心的政治联盟,齐威王拍板:出兵救援韩国。

好消息传来,韩国军民振奋,全力抵抗魏军进攻。然而,五战皆败。

魏、韩两军皆处于数战疲惫状态。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任军师,居中调度。

齐军直趋大梁。

本以为胜利在望的魏国君臣无不怒发冲冠——必须好好教训一下这群多管闲事的家伙!

魏惠王撤回攻韩的魏军,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10万大军,兵锋直指齐军。

在齐军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之时,魏军尾随而来。孙军师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考虑到敌军将领的自大心理,从而定下计谋。行军中,他下令逐日减少军灶的数量:

第1天,挖10万灶;

第2天,减为5万灶;

第3天,减到3万灶……

他要演一出“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大戏。

同时,孙军师选出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布置在马陵——利用有利地形,埋伏于道路两侧,夜里以火光为号,万箭齐发。

剧情似乎还不够刺激。

他让人在路旁最显眼的一棵大树上刻下8个大字: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接连追击了3天,庞涓见齐军退却避战又天天减灶,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看来被俘的经历并没有教会庞同学如何慎重。

庞涓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一支轻装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毫无意外地,他到了马陵;

毫无意外地,他隐约看到树干上写着什么,但是光线太暗、看不清楚,叫人点起火把照明;

毫无意外地,这支点燃的火把成了孙军师精心挑选的1万弓箭手的目标。

一刹那,箭弩齐发,魏军死伤一片,生者纷纷溃逃。

败局已定。

庞涓智穷力竭,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前后歼敌10万余人,还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霸主身份,与自杀的庞涓一起,从此湮灭于历史的黄沙之中。

4、著成《孙膑兵法》,终成大家

如果这个叫做孙伯灵的山东青年在成为孙膑后一蹶不振,“田忌赛马”“因势利导”“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减灶诱敌”,等等,这些精彩的典故便与中华文化无缘了。

如果孙军师的眼界与庞同学一样狭隘、如果没有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孙膑兵法》就无法与其先人的《孙子兵法》一道影响后世数千年。

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面对脚下的仇人他为何不杀?

2021年4月4日,位于鄄城的孙膑纪念馆景区,石碑挺立。图|视觉中国

注: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后人都以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直到1974年6月7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西汉前期墓葬,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失传了一千多年的《孙膑兵法》竹简,才给两位兵法大家正名。

另外,让笔者痛心的是,由于竹简残缺,导致《孙膑兵法》部分内容缺失。

他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扩大了中国兵家“诡道”的内涵,将其演绎得更加精彩,如:

“田忌赛马”,是朴素对策论中不对称抗衡的诡道;

“围魏救赵”,是避敌锋芒、批亢捣虚的诡道;

“减灶诱敌”,是能而示之不能的诡道;

“擒庞涓”,是欲擒故纵的诡道。

《孙膑兵法》站在了《孙子兵法》的“肩膀”上,在许多方面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书中有五十多处提到了“道”。

比如,孙膑指出,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兵力的众寡、粮草的多少,也不是武器装备的新旧,而是“道”——依据客观规律统领战争,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金钥匙。

比如,他紧密结合战争实际,分别列举了5条常胜和5条常败之“道”:

“恒胜有五”

将领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权指挥军队时,可以取胜;

将领懂得用兵规律,可以取胜;

将领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可以取胜;

全军同心同德,可以取胜;

将领能够充分了解敌情,并能够利用地形,可以取胜。

“恒不胜有五”

将领受君王控制而不能独立指挥,不能取胜;

将领不懂用兵规律,不能取胜;

将领不和,不能取胜;

将领不知用间削弱敌人,不能取胜;

将领没有威信,不能取胜。

孙膑对君主和将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领必须忠于君主,君主则不应该干涉将领的具体军务,使将领具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将领需要具备义、仁、德、信、智5种基本素质。

用兵取胜的关键在于选拔士兵(即篡卒)。能够殊死战斗的士兵,是军中王牌。让士兵发挥作战技巧,在于指挥得当。要管理好队伍,就要任用贤能、严明纪律、奖惩公平及时。

将领必须公正,否则不可能严格治军,治军不严就没有威信,如此,士兵就不会拼死效命。将领有信用、士兵有品德,才会有战斗力;将领善于自省、军队得民心,才能保证战争胜利。

此外,在孙军师眼里,善于用兵的将领具有以下特征:

能使敌兵力分散、不能相互支援;

能减少兵多之敌投入交战的兵力;

能使军粮充足之敌挨饿受饥;

能使稳守不动之敌疲于奔命;

能使原本举国同心之敌离心离德、相互猜忌;

能使敌军按自己需要绕行远路或抄近路急行军。

当然,孙膑给中国兵家留下的财富远远不仅于此。

5、战略修为:“慎战达道”

在中国古代兵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将这个问题论述得如此深刻的代表人物非孙膑莫属。

在国家战略层面,孙膑主张慎重对待战争。

“慎战”贯穿着他曾向齐威王阐述的3点战略思想:

其一,战争之事不可不察,必须给予重视。

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使国家安定、富强。

其二,好战者易亡,好胜者易受辱。

他反对穷兵黩武,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战败则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会导致国家和军队灭亡,有时还会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其三,战争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要积极做好战争准备,“事备而后动”。动用民力必须仔细斟酌,真正选拔出有德有才的人,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私人和公有的财物要统一安排使用。

另外,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任用官员必须选用称职的人,授给他们彩色绶章以及相应的旌旗、车辆,以后升职或降职也要如此。按照州县籍贯给士兵编队,从乡里中选人授予带兵官职。

要夺取战争胜利,就要“得众”“取众”。有必胜的把握,才可以出战。

在军事战略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达于道”,即把握战争规律和正义性。

一方面,只有掌握了战争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作战指挥得当,方能胜利。

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这6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对“奇正”之道进行了深层次剖析,指出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和关系、把握矛盾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其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

另一方面,不可举不义之兵。

孙膑十分重视战争的正义性,得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以进行战争,三者缺一不可。若缺了任何一项,即使暂时取胜,也会留下后患。

6、抓住“势”,构建作战体系

在战役战术层面,孙膑提出“因势”“造势”的思想,要求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的条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态势,以扭转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当然,和平时期做好战争准备,也是一种“势”。

*掌握了地形分布状况,布阵用兵即可自如。

向阳是表、背阴是里,大路为纲、小路为纪;5种地形可能导致作战失败,即山溪、河流、沼泽、开垦地、盐碱地;5种地形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即洼地、易进难出之地、草木丛生之地、狭窄山沟、沼泽。

*根据“主客场”分别定策。

处于进攻地位的客军兵力必须比对方多,守势的主军兵力较少也可。面对兵多将勇的敌军,要想方设法使其近处兵力少、不够用;使其远处兵力分散、不能支援。如此方能掌握制胜途径。

*根据不同类型的敌军分别定策。

对威武强大和高傲骄横的敌人,可故意示弱、装作恭顺,以待战机;对刚愎自用的敌人,用诱敌计。

敌人贪婪猜忌,可打击其前锋,骚扰其侧翼,利用深沟高垒阻碍其运粮补给。

优柔寡断,可以虚张声势予以恐吓,用小股部队作些试探性的攻击,如果敌军出动就加以攻击,如不出战就逼其后退。

*“因势”“造势”的4个根本因素。

兵阵,要像(黄帝制造的)剑一样直刺敌阵;

兵势,要像(后羿制作的)弓弩发射那样一往无前;

用兵机变,要像(夏禹制作的)舟车那样灵活多变;

兵权,要像使用(商汤、周武王制作的)长兵器那样紧握在手。

*布阵是“因势”“造势”的重要方法。

对敌布阵,要懂得8种兵阵的要领:

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注:见河南省密县出土唐朝常州刺史独孤及所著的《风后八阵兵法图》碑。

10种阵法,应对不同作战需求:

圆阵,用以集中兵力防守;

疏阵,用以制造声势;

数阵,用以使敌军不能分割消灭我军;

锥形阵,用以突破敌军阵地并切断其相互联系;

雁形阵,用以进行弓弩战;

钩形阵,用以在情况发生变化改变作战计划时使用;

玄襄阵,用以迷惑敌军使其难以实现作战意图;

火阵,用以攻破敌军营寨;

水阵,用以加强防守;

更具体的,他还针对不同情境提出了军队队形变化的要领。

讨战时,可用散乱队形引诱、迷惑敌军;像绳索一样绵亘不断,形成围困之势;使用楼车布阵,进行弩战,成远战之势;长距离驰援,各部队要彼此靠拢,成相互依托之势。

激战时,交替使用各种部队,形成合力、续力之势;用轻装部队,去消灭溃散敌军,要形成快捷迅猛之势;攻坚,要用雁行阵。

面向丘陵地,要用圭形阵;平坦地方交战,撤退前先发动进攻迷惑敌军,撤退时部署兵力作后卫掩护。

两军犬牙交错时,要善于运用精锐部队寻隙攻击。

夜间巡逻,联络信号要互相呼应,保证夜里驻扎的安全。

战胜归来,要保持军队阵形严整以振国威。

在“因势”和“造势”的基础上,善用兵法的孙膑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敌军的行军速度,在其兵疲气衰、日暮途穷时,设伏将其歼灭。

7、10问,直指战争疑难问题

针对实战中遇到的种种“疑难杂症”,孙膑“对病下药”、构建起系统的兵法体系。因此,与《孙子兵法》相比,《孙膑兵法》战例更为详实、应用性更强。

前文提到的“答齐威王九问”就是典例。此外,《孙膑兵法》中还记载着更具体的“两军对垒十问”:

1.双方粮食都很充足、人数和武器相当,敌布下圆阵固守待战,如何作战?

答:可以把本部军兵分成四、五路,有的军兵与敌稍一接触就假装畏惧败逃,诱敌分兵追击。我军可乘敌阵形散乱毁掉其坚固阵地,五路军兵齐发,协同攻击,破敌圆阵。

2.敌富我穷、敌兵多我兵少,敌军用方阵向我进攻,如何作战?

答:要使集中的敌军分散,一接触就假装败逃,然后伺机从后面攻击,但要注意不让敌事先察觉。这就是攻破敌军方阵的办法。

3.敌多力强、勇猛敏捷,列成锐阵与我军交战,如何作战?

答:要把本方军队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军兵与敌周旋抗衡,阻滞敌军;第二部分军兵布为疑阵,造成敌军将领恐惧,士兵惶惑混乱;第三部分军兵迂回攻击或者伏击,敌军必将大败,即可击破敌锐阵。

4.敌多力强,布成阵势与我军交战,我军列阵势弱,如何作战?

答:要把本方军队分成三路。一路精兵组成敢死队;用两路军兵列成阵势、张开两翼。适时用精兵组成的敢死队攻击敌军中枢,务求一击必中。这样就可击杀敌将、击破敌攻击阵势。

5.我军人数多但战车、骑兵少,敌军战车和骑兵是我军10倍,如何作战?

答:要占据险要地形,利用狭长隘口,千万要避开利于战车冲击的开阔平坦地带,而险要隘口有利于步兵作战。这就是打败敌军战车骑兵的办法。

6.我军战车和骑兵多,而敌军步兵是我军10倍,如何作战?

答:要避开险阻地带,想方设法把敌军引到平坦开阔地带去决战。

7.粮草不足、人员和兵器补给不上,远离根据地攻击敌军,而敌军兵力是我10倍,如何作战?

(非常遗憾,此处原文残缺)

8.敌军将士勇猛、阵地坚固、后方强干,诸侯无人争锋,如何作战?

答:可以公开宣布不敢与其争,装出完全屈服的样子,使敌产生骄傲情绪,松懈斗志,然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趁敌军懈怠和疑虑之际,对敌发动攻击,可打败强敌。

9.敌军凭借山地险要地形据守、阻止我军前进,如何作战?

答:要攻击敌军必定要救援的地方,引诱敌军离开坚固阵地,部署好伏兵和援军,在敌军移动时对其发动攻击,可破据险之敌。

10.敌军摆出箕形阵势,想让我军落入包围乃至全军覆没,如何作战?

答:要不受敌引诱,不中敌圈套。用三分之二的兵力,攻击敌中枢要害,待敌军意图合围时,派出精兵攻击敌阵两翼,这就是攻破敌军簸箕阵的办法。

以上内容,仅是孙膑兵家理论的一小部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原著进行深度阅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参考资料:

⒈﹝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孙膑传》

⒉﹝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编著《新唐书·卷十五》

3.﹝南宋﹞张预著《十七史百将传·卷一》

4.《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碑文

在和平时期,战争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集体忘却,直到又一次战争猝然到来,才会在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猛然警醒。兵家,在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兴旺发达,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压和忘却。

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成熟的民族,一定不能忘记战争的灾难和教训,即使是在国家长久和平、兴旺发达的时候,仍然需要发扬重视国防和军事的传统,做到警钟长鸣、武备常新。

中国兵家学说的世界性研究热潮经久不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重新挖掘与发现中国古代兵家价值意义重大。因此,库叔邀请军事科学院原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蒋亚民研究员推出“中国古代兵家”系列文章,每周一篇,以飨读者。

本系列跨越4600年,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到清末对我国军事乃至历史进步发挥重大影响的38位兵家代表人物的故事,解读那些被后人奉为圭臬甚至神化了的传世兵书和古代阵法。

注:依次为玄女、伊尹、武丁、姜子牙、先轸、鬼谷子、田穰苴、孙武、孙膑、墨翟、乐毅、李牧、白起、吴起、尉缭、王翦、张良、韩信、卫青、班超、诸葛亮、杨素、李靖、薛仁贵、郭子仪、韦睿、耶律休哥、岳飞、成吉思汗、拔都、朱元璋、徐达、戚继光、邢玠、郑成功、施琅、福康安、左宗棠。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66283.html

(4)
上一篇 2021年8月21日 下午2:18
下一篇 2021年8月22日 上午11: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