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最爱历史(ID:solovehistory)
大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一道圣旨自遥远的长安发出,直抵融州黄水县(治所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县衙。
诏书大致的内容是,融州黄水县令执政期间功劳卓著,着见旨意后,火速回京,另有重任。
即便在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广西罗城也算是落后地区。在大约1400年前,那里就等同唐朝的“山旮旯”,多半是被流放官员的最后居所。
那么,这位另有重任的黄水县令,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在唐太宗这则圣旨到达以前,关于他的印象,人们只知道他的名字,三个字:王玄策。
至于这位王县令在来融州以前,是带兵的还是作诗行文的,无人知晓。
但凭唐太宗不远万里发出圣旨,命令他返京,人们皆知,这王大人不简单!
在王玄策抵达长安后,不久,唐太宗就给他派发了一项“光荣任务”:
着王玄策随卫尉府丞李义表,持节护送天竺使者回家。
此前,由于中原纷争,大唐百废待兴。为了让天朝百姓抚平战争的创伤,重新开始生活,早年即对佛法研悟颇深的玄奘法师决定西行,去探寻用梵文记录的原始佛学,在佛法真义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出发之前,作为国内的高僧,玄奘谒见了唐太宗李世民,冀望对方能以国家的名义,组织高僧团队,前往西域的佛法发源地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经,以安民心。
▲玄奘雕像与大雁塔,图源:图虫创意。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法师背上行囊,踏上了这场历史上著名的西行苦旅。在西出的19年间,他尽管拥有着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但对于身后渐行渐远的大唐帝国而言,他不过是个没有合法身份的“偷渡者”。
然而,为了心中的佛法,他义无反顾。
凭借自己早年精研佛法的见解,玄奘一路向西,走访了包括高昌、吐蕃、天竺在内的多个地区。在那些常年浸润深奥佛法的国度,一边学习,一边对外宣传远离西域的东土大唐。
在玄奘西行途经的天竺戒日帝国,国王戒日王是当时威震印度地区的一代雄主。在其领导下,原本四分五裂的天竺地区,逐渐变成南、北两大部分,而他治下的戒日帝国,正是统一北印度地区的盛世王朝。
戒日王文武通才,除了常年象不解鞍、东讨西征外,在文学、佛法、艺术等方面的修养,也丝毫不弱于玄奘。
当听闻有一位自东土大唐而来的高僧到此寻求正宗佛法,戒日王赶紧派人将玄奘请入宫中,听高僧弘扬佛法。
那时,大唐帝国虽建立不久,但从隋朝裴矩经略西域开始,便时常有西域番邦到中原王朝进贡经商。尽管远在西域以西的天竺尚未有与中原王朝通商的习惯,但关于东土王朝的传说,却已流传多年。
出于好奇,戒日王也很想从玄奘那里对神往已久、似神非神的东土“圣人”有一个更为深入地了解,于是,一场促进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对话就此展开。
戒日王问:“尝闻摩诃支那国(即唐朝)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盛德之誉,诚有之乎?”
玄奘答曰:“然,支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即位,谓之秦王。秦王爱育四生,敬崇三宝,薄赋敛,省刑罚,而国用有余,氓俗无宄,风猷大化,难以备举。”
戒日王一听,看来东土大唐这位“圣人”还真是厉害。赶明儿,本王应该亲自派出使团,出使东土才是。
礼送玄奘出境之后,戒日王赶紧命人组建使团,出访东边的大唐帝国。
对于天竺使团的远道而来,唐太宗李世民颇为高兴。在正常的外交访问过后,李义表、王玄策等人才有了机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是一场正常的外事回访活动。
正是因为戒日王使团的出现,来自大唐帝国西南边远小城的王玄策才第一次领略到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的西域风貌。
历史虽未记载王玄策礼送使者回国的任何信息,但有理由相信,李义表、王玄策此行应该去过吐蕃、泥婆罗(今尼泊尔),毕竟从那里接着往西走,便是天竺境内。
而那位倍受吐蕃百姓爱戴的大唐文成公主,此时也正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庇护下,做着幸福的赞蒙(吐蕃的王后)。身为大唐肩负和平使命的臣子们,即便不是出于政治任务,冲着传统的中原礼节,他们也理应前去觐见松赞干布夫妇。
这次护送天竺使团的出色表现,使得王玄策很快迎来新的契机,续写传奇。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为进一步促进大唐与天竺两国之间的通商文化交流,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外交官,王玄策再次进入了沟通天竺的使节名单。这一次,他将以大唐帝国特使的身份,带领由副使蒋师仁等30人组成的使团出使天竺。
这注定是一次值得载入史册的出行。
不过,在大唐国境之外,当年那个富庶强盛的戒日帝国,却处于危机之中。
就在大唐使团出发之际,开创戒日帝国盛世的戒日王驾崩了。由于国王无子,女儿也早已远嫁国外,偌大的帝国内长期存在的种姓问题未得到解决,再加上戒日王在位期间实行分封制,各大地主利用手中的权力和领土,建立起一个个独立的城邦。国王一死,这些有权有钱的大地主,再难受约束。为了争夺王位,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在同步进行中。由此,一个强大的戒日帝国重回分崩离析的状态。
▲唐朝贞观年间的亚洲格局,图源:网络。
经过一轮厮杀之后,戒日王曾经的宰相、“中天竺”城邦的创建者阿罗那顺对外宣布自己拥有帝国的合法继承权。
此时,王玄策一行尚未抵达天竺。按理说,只要阿罗那顺这位“新国王”能保护王玄策一行进行正常的国事外交,谁当戒日王,这是他国内政,大唐帝国并不想干涉。
然而,看到前来沟通两国正常关系的王玄策一行,阿罗那顺并不觉得是上天安排给他的一次政治契机。相反,他派出军队,将王玄策一行挡在了国门之外。
阿罗那顺随后命令数千士兵,围攻王玄策一行。
毫无疑问,在力量悬殊的较量中,王玄策等人双拳难敌四手,兵败被俘。那批从大唐沿途向西收受的各国贡品,也悉数被阿罗那顺劫走。
或许在阿罗那顺“打内战”的思维里,钱财比大唐特使更为重要。
兵败被俘后不久,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等人找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趁着阿罗那顺的士兵看管不严,逃了出来。
面对货物被劫,正常外事交流被阻隔的窘境,摆在王玄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带着蒋师仁和剩下人员不多的使团成员,翻越崇山峻岭,狼狈不堪地逃回唐朝;要么,拼死一搏,利用大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力,卷入戒日帝国的权力纷争。
显然,凭借手中为数不多的人马,拼死一搏,无异于以卵击石,白送人头。但带着疲惫不堪的使团成员,空手回国,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据学者考证,当时大唐与天竺之间的陆上通途只有两条:
一条是翻过帕米尔高原,进入高昌,一路向东,从大唐边境州府凉州(今甘肃武威)入境,也就是当年玄奘走的西天取经道。
另一条则是遵循来时之路,从泥婆罗入境吐蕃,返回大唐。这条路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
▲千年唐蕃古道,图源:图虫创意。
若选择第一条路,王玄策等人一路走来,人困马乏,财物已被洗劫一空,要翻越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谈何容易。
那走第二条路呢?沿着来时之路返回,或许操作性更强。可王玄策等人此行是身负帝国使命而来,倘若以失败者的姿态,经由泥婆罗、吐蕃回国,大唐的脸面可就荡然无存了。
既然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才是王玄策等人要选择的出路。
王玄策决定趁着夜色,沿着原路返回。
但不是直接回到大唐领死,而是借助自己代表大唐出使的身份,向沿途各国借兵。
脸皮子在哪丢的,就在哪找补回来!
根据史料记载,王玄策等人逃出来后,即直奔吐蕃西境,并以国书的方式向吐蕃及其邻国征调兵马。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吐蕃的松赞干布,还是吐蕃周边的泥婆罗等国都非常支持。短短几天内,王玄策麾下就集齐了松赞干布派出的1200名牦牛兵以及泥婆罗国王免费赠送的7000骑兵,有了与天竺戒日帝国阿罗那顺较量的实力。
然而,王玄策一行先是在出使时被人洗劫一空,再就是狼狈不堪、风餐露宿般地逃到两国边境。即便吐蕃王朝与大唐之间有姻亲关系,泥婆罗的赤尊公主也嫁入吐蕃,成为这条关系链上的重要一环。但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要借兵给王玄策打仗,可不是嘴上说说即可。而且,比起吐蕃,泥婆罗这次可谓出力甚大。泥婆罗的操作,绝对是大手笔。
因此,可以大胆猜测,吐蕃与泥婆罗借兵给王玄策,必然是为了更大的战略目的。
王玄策拥兵之后,并没让两国国王失望。
▲西藏唐卡中的松赞干布,图源:网络。
在军事安排上,王玄策跟副使蒋师仁做了一个分工。由他自己率领部分兵马,直奔中天竺的首府茶镈和罗城(注:这是一个地名,不是两座城)而去。蒋师仁则负责管理余下军队,在后方压阵,准备随时接应在前方进攻的王玄策。
对于王玄策突然带着大军回来复仇,处于大发横财开心中的阿罗那顺一无所知。直到王玄策大军兵临城下,阿罗那顺才命令手下精锐大象兵出战。以往在与天竺地区其他的城邦交战时,这支大象兵总能以其庞大的身躯,震慑敌军,并利用其冲击力和破坏力冲破敌军阵型,造成敌军严重伤亡,为兄弟部队开路。
但不知是否因王玄策本身具有在中国西南边陲从政的经验,对于这种在当时的印度及东南亚地区普遍流行的战列兵种和战法等颇为熟悉。带着联合骑兵的王玄策一上来就瞄准战象机动性不足、无法长期奔跑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进攻,切割战象阵型,使阿罗那顺部队溃不成军,只能逃回城中,边打边撤。
眼见王玄策所率领的军队已大量屯兵茶镈和罗城三面,阿罗那顺的军队只能从滨河的一面逃出城去。
据史料记载,“中天竺在四天竺之会,都城曰茶镈和罗城,滨迦毘黎河”。相信被王玄策逼得走投无路的阿罗那顺叛军只能泅水逃跑。而印度的迦毘黎河,即著名的南亚恒河。按往年水文信息显示,这条河一般会在西历6、7月间进入雨季,且从喜马拉雅山脉发源的河流,在上游与中游间最高落差可达2700多米。
因此,根据《旧唐书》记载,那场发起于农历五月间的战争,正好在恒河雨季的节点上。王玄策一战令阿罗那顺大军,“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
虽然王玄策一战成名,但恶意挑起两国争端的阿罗那顺却没抓着。
就在王玄策等人率领部队猛攻城池之际,阿罗那顺眼见抵抗不过,赶紧召集手下亲信,趁着两军混战的空当,溜了。
阿罗那顺好歹也算是“一国之君”,逃跑哪能这么狼狈。原来,带着为数不多人马的他,跑去了另一个城邦国东天竺,面见东天竺首领鸠摩罗,希望对方能借点兵给自己,企图返回来消灭王玄策。
也不知这两人私底下达成了什么交易,东天竺愿派出士兵协助阿罗那顺复国。
攻下了中天竺领地的王玄策并不满意当前战果。在打扫完战场后,他又命蒋师仁率剩余的精兵紧追阿罗那顺,誓要将其擒拿归案。
于是,两支不共戴天的军队,在半道上相遇了。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解说蒋师仁攻打阿罗那顺的具体过程,但想必一向讲究战法战术的中原人士,对骑兵冲锋防守等方面,肯定比只会利用象兵军团作战的阿罗那顺要强得多。阿罗那顺尽管借到了兵,却还是逃不过做俘虏的下场。
04
随后,在王玄策的运筹帷幄下,这支两国联军又相继俘虏了阿罗那顺手下一万两千余人以及牛羊数万匹,并朝着阿罗那顺的帮凶——东天竺鸠摩罗一方攻去。
对比曾经的盟友,鸠摩罗可没有阿罗那顺那般有野心。他非常清楚,王玄策不过是个中土人士,却能将泥婆罗和吐蕃大军指挥得十分到位,可见此人非同小可。
面对这样的大唐神人,鸠摩罗表示打不过也不丢人。
因此,在王玄策大军压境之际,鸠摩罗直接献表投降,犒劳两国联军,发誓要跟大唐王朝做一辈子的好兄弟。
由于东天竺首领的积极举动,其他城邦的首领也纷纷上表大唐,要求归顺,希望成为大唐帝国海外藩属国。
就这样,王玄策凭借自己过人的外交能力和军事才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征服古代印度的“外国人”。他的这项纪录,直到1000多年后的19世纪,才被一群日耳曼人打破。
对于王玄策在出使期间偶然作出的丰功伟绩,唐太宗李世民颇为满意,连升三级,封授王玄策为朝散大夫(从五品下)。
▲唐太宗画像,图源:网络。
在跟随王玄策返回大唐的中天竺人员名单中,除了阿罗那顺及其亲属外,还有一个名叫那迩娑婆寐的天竺和尚。听闻唐太宗热衷于长生不老之术,这个印度神棍表示自己对此颇有研究,并吹嘘依靠长生不老仙丹,他已经活了两百多年。
这个印度和尚于是在大唐享受到了极其尊崇的礼遇。他要做的,就是在李世民咽气前造出长生不老仙丹。后来,药是做出来了,可唐太宗吃下去,驾崩了。
《旧唐书》记载,那迩娑婆寐后来被安全放回天竺了。
然而,真正的主角,却从历史中消失了。自那次封官之后,王玄策未再有官位变化以及生卒日期见诸史册。只知道他在唐太宗去世后,又曾于唐高宗年间出使天竺,完成大唐帝国对外扩大影响力的又一使命。
牛人隐去,神棍现形,这或许也是唐初政治的一个注脚吧:传奇不再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7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