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其实是在“装忙”

作者:九边

本文转载自:九边(ID:ertoumu893)

这两天有点懵逼,尤其是最近又要整改自媒体,我尽管是野生业余自媒体,不过也得想想接下来该写啥,今天写短点,说一个我最近的体会。
 
自从我的号看得人多起来,有一个问题也被日常问到,“博主你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又上班又写作?”,其实这个问题很奇怪,因为以我这些年的观察,真没有几个人忙到一个礼拜抽不出三四个小时的地步,甚至有太多人,一个星期认真工作的时间明明不到三四个小时,也认为自己很忙,这就更奇怪了。
 
不过前段时间我突然明白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注意力”,我画了个图,大概是下边这样的:
 
大部分人,其实是在“装忙”
 
也就是说,人的时间是很多的,但是有一半左右在睡觉吃饭。精力也不少,至少十二个小时吧,但是注意力这玩意却很少。每个人又不太一样,据我观察,有些人的注意力真是少的可怜,每天真可能只有一个小时左右,专心干点啥,持续一会儿之后,这一天就没法再继续了,就得去干点别的,只能干那种不用额外耗能的那种事,比如刷一刷短视频玩会儿游戏什么的,反正是不能干正经事。
 
也就是说,“注意力”本身比时间更稀缺,用完了接下来就没法干正经事了。
 
大家注意下,我这里说的是“正经事”。
 
其实大家应该很早就注意到了,在中学里哪怕是最渣的学渣,看教科书完全看不进去,让家长以为他有阅读障碍,但是看小说却一个顶俩,分分钟治好了自己的病。大家自己也应该有体会,干一天活之后,虚得要死,但是还可以继续刷视频玩手游,一不留神能玩到凌晨两三点,依旧兴致勃勃,甚至想订个外卖吃一顿继续玩。
 
那问题来了,这两件事到底有啥差别?
 
其实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件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差别。
 
你玩游戏的时候,本身就是在消费,所有的消费,商品已经设计好了,加入了大量的“爽点”,就是为了让你爽,整个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时间过得特别快。
 
而且为了做到让你爽,这事本身已经成了一种科学,比如网文江湖里,大神们就知道怎么安排节奏,每五百字一个小爽点,一千字一个大爽点,两万字一个爆点。
 
甚至我们看到的很多节目,里边嘉宾妙语连篇不断地能逗你乐,其实那类节目并不是现场发挥,而是精心策划反复录制最后精细剪辑而成。
 
一个跟我关系还不错的粉丝,他就是做这个行业的,他们平时一堆人聚在那里编段子,然后再跟嘉宾一起讨论哪些适合采用,台上讲几分钟,他们台下得折腾一个礼拜,有时候半夜想起来段子赶紧记录下来,现场录的时候中间不断停下来修正,一堆摄像机,拍好几个小时,有时候时间太长,中间还去吃个午饭,或者干脆下午就没观众了,最后才剪成几十分钟。而且观众和嘉宾也不是对应的,比如嘉宾讲个段子,台下哄堂大笑,可能这次笑是一开始录好的,或者补录的,还要找那种“现场感”好的观众,表情夸张的那种,如果台下一群面瘫,段子效果也会打折,这玩意就是工业化娱乐节目的流水线。
 
只有这么折腾,才能让大家看节目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大部分消费性的产品也都是这么设计的。
 
但是干活的时候,甚至设计游戏的时候,这个过程需要调动你所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各种复杂的算计,一次次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否定,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熬人。
 
更重要的是,人对一件事情的感受,爽或者不爽,往往来源于“是否及时反馈”。
 
玩游戏的时候,每一次击杀,每一次升级,这种即时反馈都能带来巨大的欢乐。
 
而学习工作就不是这样了,尤其是学习一项技能,过程漫长,中间有大量的节点让人沮丧,而且实质性的激励反馈非常晚,可能要到学期结束考了个不错的分数,或者大学毕业找到个不错的工作,才能得到反馈,但是大部分人根本撑不到那时候。工作也一样,完成一件事也没人夸你,更不会立刻给你涨工资,动机自然会弱很多。
 
总结下,那就是:
 
消费者-即时反馈;
生产者-延时反馈。
 
同理你去学什么新技能,也是一样的,很快就会因为乏味和没啥反馈而放弃。这也是为啥太多人打着学习的名义在B站看各种沙雕视频,一看就是一整天。本来想生产,然后全程在消费。
 
而且拜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现在太多人处于“过度刺激”状态,天天一起来就各种app上溜达,玩会儿游戏,看会儿短视频,再刷会儿朋友圈,时间过得飞快,而且脑子由于这种持续的“过度刺激”,干那些乏味的事死活提不起劲。最明显的是这几年公众号平台的流量持续下跌,流向了手游和短视频,因为太多人连看完一篇长文的耐心都没了。
 
有点像一个人天天瘫在沙发上看电视,喝瓶啤酒都让狗子去取,那时间长了干点重活自然是气喘吁吁痛不欲生,道理是一样的,长期的行为习惯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大脑,更会让身体机能发生变化,
而且干这些事会产生一种“时间过得飞快”的错觉,经常是一上午啥都没干,时间就没了,其实大家把手机放下仔细感受下,就能发现时间过得很慢,慢到你崩溃,有的是时间干各种事。
事实上手机改变了大家对时间的感受,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特别忙,因为每一个细小的时间缝隙都被各种娱乐软件给塞上了。
 
而且这种“过度刺激”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本来就不多的注意力被切的稀碎,时间越久,越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这玩意跟肌肉差不多,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恒量,如果平时不咋用,慢慢的可调度的越来越少。
 
此外这几年严格的对比实验发现,人对“幸福”的理解主要来源于“落差”,粗茶淡饭一个月吃一顿肯德基,那也是大餐,幸福感的本质是人脑为了奖励稀缺行为制造的幻觉,不管啥事频繁做,大脑就不再奖励了,而且是一个向上兼容的过程,向下走一步就会分外痛苦,也就是说,如果一直希望自己爽,本身就是把路走窄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知道该怎么做了,如果检视一下发现自己确实处于“过度刺激”状态,还是要想想怎么停下来,主动去做点无聊的事,降低下身体的“快乐阈值”。
 
此外我前几天看了一个外国小哥的爆款视频,他给大家解释了下他是如何高效快速考入医学院的(美国医学院非常难考),他讲了自己持续处于“心流”状态的办法,我看了下,也是老生常谈了,不过还是要分享一下,万一大家用得着呢。
1、接下来几个月要达成什么目标;
 
2、目标要有稍微挑战性,并且分成宏观目标(长期目标)和微观目标(短期目标),目标要具体,而不是类似“我要有钱”之类没有确切实现路径的东西。
 
3、隔离干扰项。其实就是本文说的,尽量少碰那些让自己过度刺激的东西。
 
4、进入状态比较难,保持比较容易。人体跟个卡车似的,起步难,停下来也难,想做什么事,就先做起来,比如跑步,实在下不了决心,就让自己穿鞋下楼,第一步永远是最难的。
 
差不多就是这些,大家也可以思考下。
 
文末多说几句,尽管我自己是很不喜欢短视频和手游的,但是坚决反对禁掉这些东西,应该做的是不断地规范那个市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还是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多想想自己怎么解决问题(禁了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玩游戏和短视频没啥问题),而不是希望通过一刀切的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如果那样的话,持续一些年之后,就彻底没得玩了。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72894.html

Like (1)
Previous 2021年9月4日 上午10:37
Next 2021年9月4日 上午11: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