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 | 蒋亚民
东周末年,天下大乱。
谈笑间山河易主,人在其中,身不由己。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大兵家,出身魏国将门,长在中山国都,曾在三国为官,指挥五国联军大破强敌,打到东方强国齐国只剩两座城池、险些灭国。
然而,一个极其廉价的谣言,却迫使他远走异国,还令强敌死灰复燃……
文 | 蒋亚民
编辑 | 李雪 瞭望智库
1、辗转三国求明主
魏将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国势渐隆,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408年,魏军攻取秦国河西郡,野心勃勃的魏文侯将下一个征服目标锁定在中山国。国相崔璜不计前嫌,在领导面前力荐杀子仇人之父乐羊为将,借道赵国、发兵中山。
乐羊统兵包围了中山国都,这一围,就是三年。
被困三年的中山国君是个狠人。为了表达自己抵抗到底的决心,同时震慑敌军,他命人剁碎了敌将儿子乐舒(因杀死魏国国相崔璜之子逃往中山国),煮成肉羹;而后,邀请肉羹的爸爸前来赴宴。
谁知,乐羊是个更狠的人,面不改色地咽下肉羹。熊熊燃烧的仇恨之火似乎成了他克敌取胜的催化剂,不久,中山国被灭,残余势力退入太行山。
魏文侯将大功臣封在了中山国故地,由此,乐羊一族在这里扎了根。
2017年7月20日,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古中山国精美文物,包含青铜重器、生活用品、精美玉器、黑陶明器等。图|中新社
赵臣
狠人中山国君在山里励精图治28年,于前380年一举复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山国,因此得以续命近百年,直到西邻赵国势力大盛。
15岁就早早接班的赵雍,通过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大大提升了赵军的战斗力,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修筑了“赵长城”。
前300年,步入不惑之年的赵雍,出兵20万攻打中山国,到前296年,终于攻破灵寿,将中山国收入囊中。
这时,乐羊的后人乐毅经人推荐在赵国为官。他自幼聪颖、深得家传,十分喜好兵法,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宫廷政变给他的仕途按下了暂停键。
前295年,赵雍尝到了废长立幼、过早让位的苦果——被困沙丘行宫三月而亡,终于成了“赵武灵王”。
注:“武灵”为大臣追谥。
在这场内乱中,一代英主和辅佐3代赵王的国相肥义殒命,富国强兵的改革戛然而止。此时,秦国尚未变法成功,而赵国自废武功、失去了成为超级霸主的最后机会。
失望之下,乐毅回到了祖先的国家,为魏王服务。
燕卿
北边的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国乘机出兵攻打,燕王哙和国相子之被杀。燕昭王临危继位,励精图治,一心雪耻。无奈燕国地处偏远、国力不强,想要打赢强齐,难度之大无异于痴人说梦。
国仇家恨重重地压在肩膀上,燕昭王放下架子,招揽天下贤士共图大业。乐毅以魏国使节的身份出访燕国。燕王一看,这是个人才,想尽办法将其纳入麾下。
就这样,乐毅正式成为燕国亚卿。
注:按周制,卿分为上、中、下三级,中卿为次,所以又称亚卿。
2、打败强齐报昭王
当时,齐国很强,齐愍王连战连捷:
*南边,在重丘战胜了楚国将领唐眛率领的军队;
*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出手助赵灭掉中山,进而击破宋国。
骄横的齐愍王与秦昭王一起为自己封了帝号(齐愍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向周天子发起挑战。虽然他后来自行取消了帝号,仍称王,但是其野心已经暴露无遗。
并且,齐愍王对内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对诸侯国颐指气使、毫无诚意,使许多本打算背离秦国的诸侯国逐渐放弃了投靠齐国的打算。
报仇的机会来了!
燕昭王兴冲冲地叫来臣下商量大计。
乐毅提出:
“齐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是雄霸之国,即便现在其国君内外树敌,也是根深叶茂,我们燕国可不能轻敌。大王若一定要打这场仗,不如联合赵、楚、魏国一起发动进攻。”
君臣一拍即合。
乐毅负责与赵国结盟立约,其他使者联合楚、魏,并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
一番军事外交下来,“苦齐久矣”的诸侯们纷纷表示愿意与燕国联合,共同伐齐,赵惠文王还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与曾经佩六国相印的纵横家苏秦同等待遇。
不过,苏秦的成就只是在战略合纵的层面;乐毅建立的五国联军作战体系,不仅实现了战略合纵,还直接达成了在战场上共进退的战术协同作战。
前284年,燕昭王动员全国兵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燕、赵、楚、韩、魏五国组成联军,由乐毅统一指挥,攻打齐国。
齐愍王亲率齐军主力迎战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
两军相遇,在五国联军的猛攻下,齐军大败,国君率残军逃回都城临淄。
乐毅画像。
在一国军队都难以有效协同作战的春秋战国时代,乐毅能以一己之力带领五国联军取得战争胜利,足见其指挥水平之高!
他不仅有战略之策、战术之能,还有聚散适时之明。
见齐军精锐消耗殆尽、国内动荡不安、燕弱齐强的形势已经发生逆转,乐毅适时遣返了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国军队,决定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
为何要在齐国未灭的情况下解散联军?
联军作战,一般不宜长久,长久极易生变。战利品分配不公、作战对象强弱不均、所占领土难以划分等原因都可能成为联军出现裂痕的导火索。一旦内部发生争斗,不但前功尽弃,还可能伤及自身。
乐毅深谙其中利害,加之他有独立指挥燕国军队进行后续作战的信心和能力,因此,选择联军决战、后续单打的策略,既发挥了联军作战的长处,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临淄孤城难守,齐愍王君臣一路败逃,跑到莒邑据城固守。
3、围而不攻赚民心
此时,虽然主力遭遇重挫,但是齐国各个城邑的守备部队还是基本健全的,没有多大损失。况且,守军占据主场优势,燕军是劳师远征。
在充分了解和分析敌我情况的基础上,乐毅采取了先取战略要点(临淄)、后攻易取之城、再困坚固之邑的方略,以较小的人员伤亡迅速扩大了战果。
拿下临淄后,他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尽数运回燕国。
燕昭王大喜,亲自带着酒肉赶到济水岸边慰劳出征的将士,奖赏有功之人。他把昌国封给了乐毅,号昌国君。之后,燕昭王带着战利品回到燕国,新晋的昌国君则继续带兵进攻未被占领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5年,十分善于以战养战,在敌国解决了诸多远征军保障问题;攻下齐国城邑72座,均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处最后的坚城,围而不攻。
乐毅认为,单靠武力,能破其城而不能服其民心;民心不服,就算占领了整个齐国,也无法真正固守。所以,每打下一城,不但勒兵不扰,还在已攻占的地区施行了一系列收服人心的政策,如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
山东费县境内的古代齐国和鲁国分界线石刻。图|视觉中国
与齐王的横暴骄奢相比,燕国将领乐毅对齐国老百姓的宽厚逐渐开始赢得人心,许多城市稍作抵抗即宣布投降。
很明显,他的策略是亦打亦拉,等待莒和即墨不攻自破,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形势一片大好,燕国前所未有地强盛起来。
若一切顺利,齐愍王君臣的下场只能是投降或流亡异国。
然而,又一位明君的离世,叫停了看起来很像是大国崛起的剧情。
前279年,燕昭王去逝,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
4、果断自保弃昏君
这位新领导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不满。
这时,齐国宗室、前临淄市场管理员田单出场了。
他炮制了一个谣言:
“没有攻下的齐国城邑仅有区区两个而已。之所以这么久都拿不下来,是因为燕国主将乐毅对新即位的国君心怀怨恨,因此故意拖延时间。他这些年一直不回燕国,就是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现在最怕燕国派来别的将领。”
如此低成本的谣言传到新领导的耳朵里,却成了一枚重磅炸弹。燕惠王被炸得坐立不安,马上下令召乐毅回国述职,另派骑劫前往齐国继任占领军主帅。
实践证明这个骑劫徒有虚名,被前任的手下败将齐军打得一败涂地。
此时,造谣者田单又用计迷惑燕军,还运用了火牛阵,在即墨城下重创骑劫所部。齐军乘胜追击,向北一直追到黄河边上,陆续收复了72城。前市场管理员田单由此摇身一变,成为齐国名将,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成了复国的大功臣。
乐毅5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燕国大好形势就此断送。
田先生的反间计性价比太高!
当然,乐毅虽然不善使阴谋诡计,但对自己的处境还是非常了解的,明主不再、昏君当朝,回国就是等死。他从齐国一路向西,投奔了赵国。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把观津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借此来震慑燕、齐等国。
自食恶果的燕惠王,心理活动很复杂:
一方面,他很后悔,用错了一个人,丢了一个国;
另一方面,他很怨恨乐毅——你受我爸爸的知遇之恩,怎么能投奔赵国呢;
同时,他很害怕,一旦赵王起用乐毅、趁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挥师,自己将面临灭国之灾。
想来想去,燕惠王派人去赵国,送去了一封信:
“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您,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无人不震动,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啊!
之前先王辞世,我本人刚刚即位,还不成熟,受到左右之人的误导。不过,我派骑劫代替您,是因为将军您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实在太苦了!所以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
没想到将军您误听传言,认为我容不下您,竟然背弃燕国而归附赵国。为自己打算没什么错,可是,您又怎么对得住先王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5、一封回信传千古
针对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乐毅给前领导回了一封信:
“我不才,没能遵从先王的教诲,讨得您和左右官员的欢心;又害怕自己犯下大罪,有伤先王的英明和您的道义,所以只能背负不肖的罪名逃到赵国,不敢有所辩解。现在,大王您派使者来历数我的罪行,我担心您身边的人既不了解先王待我之心,又表达不出我侍奉先王的真心,所以斗胆给您写这封信。
我听说,圣君不偏宠亲近之人,任人唯贤。明君看能力授予臣下官职,有名望的人依据对方品行决定是否结交。在我看来,先王之心志高于世人,所以我才以魏国使者身份得到了先王的赏识。先王抬举我、提拔我,让我成为亚卿、居于群臣之上。我觉得接受先王的教诲可以不犯错,因此没有推辞。
先王说:‘我对齐国有积怨,不管实力如何,一定要把打败齐国作为目标。’
我回答:齐国有霸主之风、屡胜之战绩、丰富的作战经验,如果大王想讨伐它,就必须联合各国,最直接的办法是结交赵国。况且,楚、魏觊觎齐国土地。若与赵国达成盟约,楚、魏、宋都会尽力,联合这四国,可以大破齐国。
先王说:‘好。’
我出使南边的赵国,后回国复命,起兵一起攻齐。凭借天时地利人和,跟着先王一举攻占济上,大胜齐国。燕军精锐长驱直入齐国国都。齐王逃到莒,仅能自保。齐国财宝、战车、甲胄、钟鼎等全归燕国……
自从五霸以来,没有人的功业比得过先王。先王觉得我所作所为符合他的心愿,所以划地封赏我,使我可以与小国诸侯比肩。我以为遵奉先王的命令和教诲可以不犯错误,所以不敢推辞。
我听说,明君建立功业不会荒废,因此留名史册;远见之士,成就功名不会自毁,所以才会被后世称道。先王报仇雪耻、打败了万乘之强国,得到了齐国800年积蓄的财富,到他离世之后,留下的诏令依然在发挥效力、惠及后世子孙,保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有序、恩泽施及百姓。
我听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从前吴王阖闾听进伍子胥的建议,所以足迹可至楚国国都郢;而其子夫差不认可伍子胥的观点,还赐给他装尸体的皮袋子,让他浮尸江上。吴王夫差没有领悟伍子胥的远见可以建立功业,因此将他沉尸江中而不后悔;伍子胥没能预见不同的君主度量不同,因此至死也不改变处世方法。
我的上策就是舍身建功、以彰显先王的英明;最怕肩负诽谤、侮辱有损先王之威名。帮助赵国攻打燕国这种不道义的事,我是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时君子断交,不说对方坏话;忠臣离去,不为自己辩白。我虽不才,但多次受君子之教诲。我很担心您听信亲近之人的话,而不了解我这个疏远的人。所以斗胆修书一封,请大王明察。”
在这封被后世称为《报燕惠王书》的大作中,他追忆往昔,表明对先王知遇之恩的感激和自己的一片忠心,驳斥了燕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抒发了功败垂成的愤慨;
他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表达出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一个个“臣听闻”,既给足了燕惠王面子,又教育了这位不识好歹的新君。
6、有生之年保燕赵
虽然没能说服乐毅回燕国效力,但是也得到了他不会为赵国攻打燕国的保证。放下心的燕惠王为了讨好乐毅,将他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
燕、赵两国国君为了震慑周边敌国,同时留一个贤君的名声,就都任用乐毅为客卿。
拥有两国客卿身份的乐毅的确起到了镇国之宝的作用——在他有生之年,燕、赵之敌不敢来犯,创造了保两国安居的兵家奇迹。
最后,乐毅善终于赵国。
自古以来,中国善战之人数不胜数,如果只能冲锋陷阵、并未对兵家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特殊贡献,那么,就只能称为一位名将,达不到兵家代表人物的高度。
乐毅开创指挥大兵团联军作战之先河,能够决战决胜、收放自如、聚散有度,在远离母国的情况下率领远征军横扫强齐72城,足以堪称兵之大家,在兵家联军作战史上非常罕见,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年轻时候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认为这两位先人非常了不起,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唐肃宗将历史上10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吴起、白起。
宋朝沿袭唐例为古代名将设庙,72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
史学家司马贞评价乐毅:
“他是能够兴盛国家、忠诚正直的人,人臣中无人能及。联合五国军队,将济水之西踏为废墟。燕惠王中了离间计,没有从报书中得到真实情况。他是慷慨义士,重用他的明君也值得敬重。”
注:“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唐甄(1630-1704)对乐毅的评价则是:
“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参考资料:
⒈﹝西汉﹞刘向编订《战国策 · 燕策二》
⒉﹝西汉﹞司马迁著《史记 · 乐毅列传第二十》
⒊﹝北宋﹞张预著《十七史百将传 · 卷一》,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翁氏刻隆庆元年(1567年)耿文光印本
在和平时期,战争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集体忘却,直到又一次战争猝然到来,才会在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猛然警醒。兵家,在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兴旺发达,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压和忘却。
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成熟的民族,一定不能忘记战争的灾难和教训,即使是在国家长久和平、兴旺发达的时候,仍然需要发扬重视国防和军事的传统,做到警钟长鸣、武备常新。
中国兵家学说的世界性研究热潮经久不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重新挖掘与发现中国古代兵家价值意义重大。因此,库叔邀请军事科学院原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蒋亚民研究员推出“中国古代兵家”系列文章,每周一篇,以飨读者。
本系列跨越4600年,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到清末对我国军事乃至历史进步发挥重大影响的38位兵家代表人物的故事,解读那些被后人奉为圭臬甚至神化了的传世兵书和古代阵法。
注:依次为玄女、伊尹、武丁、姜子牙、先轸、鬼谷子、田穰苴、孙武、孙膑、墨翟、乐毅、李牧、白起、吴起、尉缭、王翦、张良、韩信、卫青、班超、诸葛亮、杨素、李靖、薛仁贵、郭子仪、韦睿、耶律休哥、岳飞、成吉思汗、拔都、朱元璋、徐达、戚继光、邢玠、郑成功、施琅、福康安、左宗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73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