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的结局

作者:软瘪瘪的喵

本文转载自:最爱历史(ID:solovehistory)

公元前473年,拉锯多年的吴越争霸终于进入了尾声。

越军一举攻破姑苏城,被围困数年的夫差出逃,留下一句“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后引剑自刭,吴亡。 

自此,越王勾践统领江淮一带,成为新一代霸主。 

眼看着越国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大功臣之一的范蠡却向老板勾践递了辞呈,乘着一叶扁舟“浮于五湖”。

效劳越国多年的范蠡,说走就走,不过是因为早已洞穿人心:“悲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范蠡的传奇人生并不随着离开越国而终止。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凭借一副好头脑,从著名谋臣摇身一变成为了天下巨富。

更传奇的是,他归隐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聚财散财,皆泰然自若。如此事迹,经过史籍的记载和传颂,范蠡被后世誉为商圣、商祖,后人前赴后继地钻研范蠡的经商之道。 

两千多年间,总有一些人复制了范蠡的“发财”之术,但却很少人拷贝了他的“散财”之道。 

所以,历史上鲜有富豪能够重写范蠡式的完美结局。 

首富的结局

范蠡出身普通,但在街坊邻居眼中早就是个出了名的人物:“其为结童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范蠡之狂,狂在他一介草民,却胸怀奇才,深谙霸王之道。 

这位狂人名号响亮,自然引起了识才之人的注意。当时,时任宛令的文种经过范蠡居地,特意要去拜访这位狂人。范蠡刚开始还不好意思,避而不见,后来知道这一面是躲不过了,便请兄嫂借他一套能拿得出手的体面衣裳,面见客人。这一见,两人一拍即合,相约共勉,一同前往越国开创一番事业。
 
供职于越国的几十年间,当越国败于会稽山下,范蠡给出忍让之计,“入宦于吴”,与君主共进退;当被释放回国后,范蠡给出强国之计,强调要发展耕作,富国强兵;当越王按捺不住总是询问何时伐吴,范蠡次次苦劝其耐心等待,莫急于发兵……
 
凭借着对天下形势的了解和超乎常人的忍耐力,范蠡所献计谋成功帮助越国强大起来,成就越国霸业。

首富的结局

▲范蠡。图源:网络

在如此辉煌的时刻,范蠡并没有因为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喜笑颜开,而是果断请辞隐退。

范蠡知道,于自己而言,功成身退才是最好的选择。只可惜,好友文种在收到自己的劝诫信件之时,仍旧没来得及全身而退,最终落得个被迫自杀的下场。 

范蠡辞别越国后,一路北行至齐国,先是停在了一块临海之地上。范蠡一眼便察觉出这是块宝地——适合发展农耕经济。于是,范蠡带着家中老小在这片临水之地发展农牧业,很快便攒下了第一桶金:“致产数十万”。齐国听闻他贤良,邀他为相。但他重返官场不一会,便发出了新的感慨:“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归还相印,散尽家财,继续游历。 

很快,他又找到了第二块宝地,并且在那里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运用起来,再次开创一番商业传奇。

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极佳:“天下之中,诸侯四通”。交通便利,人口旺盛,这是货物交易盘活起来的重要条件。随后,范蠡再次从农耕和畜牧做起,等有了产出以后,便开始组织运输、销售两队,以陶地为中心,将货物运往多地,顺道还开起了屠宰、饮食、酿造、皮毛加工厂等周边产业。也在此时,把自己唤作朱公,后人尊称他为陶朱公。

首富的结局

▲浙江绍兴范蠡祠。图源:图虫创意

关于他如何做生意,大多是运用了从师傅计然那继承的谋略。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时用知物”“贵出贱取”“薄利多销”等经商策略。

纵观范蠡隐退官场后的发家史,不难发现,经商首先要找对地方,该地的生产条件和贩运条件,缺一不可。

关于择地治生,曾有一赵国冶铁富商卓氏也深以为然。当年秦国攻破赵国之际,赵人被迫迁徙,不少人都掏出家当,指望打点到近一些的地方。而卓氏却与这些人不同,主动提出要迁往较为遥远的“汶山之下”,原因在于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盈,容易发展商业。最后,卓氏一家来到了临邛,大喜,开山冶铁。后来,过上了十分优渥的生活:“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其次,范蠡紧紧抓住了农牧业的重要地位。曾有穷人猗顿专门拜访陶朱公,询问如何致富。陶朱公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牲畜)”听罢,猗顿照办,找了个地方养牛羊等牲畜,很快便累积起财富,随后再发展盐业,也成为了一代富豪。

再者,范蠡以农牧为基业,发展相应的手工业,随后利用地理位置的便利构建起庞大的运输、售卖网络。这种连接多地的长途贩运生意,是富上加富的重要手段。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子贡也是长途贩运里的佼佼者之一。

那些年,子贡在周游列国的途中,逐步摸清了各国行情,关于何地盛产何物,何地紧缺何物,他都了然于心。随后,子贡便采取贱买贵卖的策略,采购各地“土特产”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交换,从而获取利润。

范蠡在后世之所以被尊称为商圣,受到供奉,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经商策略洞悉了市场规律,小至发家,大至治国,皆能让人有所收获。其次,便是他诚信经营、仁能去富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毕竟在人的欲望下,散财可比聚财难多了,如太史公所言:“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续,范蠡的子孙也很给力,独立操办家族商业,积聚上万家产,陶朱公也得以安享晚年。

首富的结局

像范蠡这样兢兢业业、稳扎稳打发家的有钱人自是受到敬仰,但靠“运气”发家致富的人,更是让人充满好奇。

这就不得不提到汉文帝宠臣、垄断铸钱业的邓通。 

邓通小时候,家境还不错,平时一边读书一边到河里捉鱼摸虾。然而,书没读进去,“驯服”水的本事倒学了不少。 

某日,年至弱冠,该想想未来的出路了。当时,朝廷用人还不依靠科举制,而由下至上荐人的察举制,也要等到孝武帝之时才开始。按照邓通的文才水平,被官府指名征召的几率小之又小,所以,还是要靠家中财力让他前往京师,谋个郎官,等个被朝廷重用的机会。 

他的梦想很快就实现了:靠着划船这一项特长,邓通被征召到皇宫里做黄头郎,掌管行船。

首富的结局

▲邓通。图源:网络 

邓通的发家史,从这里开始,便如同谶纬之学盛行的汉朝一般,蒙上了一丝玄幻色彩。 

根据史书记载,邓通与汉文帝的相识来自于一场梦境。某日,汉文帝梦见自己要上天,但怎么都差一点。这时,忽然有一位衣带系结在背后的黄头郎在推了他一把,然后就成功了。梦醒之后,汉文帝对梦境念念不忘,于是来到了未央宫苍池中的渐台,仔细观察有无梦中人。很巧,邓通那一天就是这么穿衣的。问其姓名,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姓邓名通,那不就是登天的意思?汉文帝大喜,把他召到身边来,天天跟他一起玩。 

这时,邓通的另一个特长就派上用场了:邓通十分善于阿谀奉承,总是把汉文帝哄得很开心,汉文帝一开心就给他赏钱。累计下来,邓通得到的赏钱“巨万以十数”,官职也达到了上大夫。 

但这样还不够。 

邓通走上了“钱生钱”的道路:垄断汉文帝时期的铸钱业。

根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是在相士对邓通发表“当贫饿死”的判语后决定将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赏赐给他,允许他铸钱的。但有学者提出,这个赏赐并不单纯是一个宠幸弄臣的故事,背后还潜藏着汉文帝要打破吴王刘濞所铸钱币垄断市场的动机,以此保证中央财政安全。

首富的结局

▲汉文帝时期开始铸造的“四铢半两”铜钱。图源:图虫创意

邓通所铸钱币,许是出于以质取胜、占领市场的目的,从来不掺假,与国家货币标准相同,因此,不久后邓钱也确实广布天下,保证了汉朝的财政安全。

但是,当汉景帝上台,邓通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汉景帝因旧时邓通为汉文帝吮吸痈疮一事,记恨至今,一继位,便用些罪名把邓通的官给免了,随后收回铜山,没收家产。曾富甲天下的邓通,最后身无分文,死在了别人家中。

这下场,竟应了当初相士“当贫饿死”的预言。邓通的一生,玄得让人有些怀疑其真实性,但无论如何,有个道理倒是蛮真的:光靠一张嘴和赏赐得来得东西,终归是要“还”回去的。 

有的人靠赏赐发家,还有的人靠抢劫发家,此人,西晋首富石崇是也。 

石崇是富二代出身,但父亲临终前却没把一分钱财产留给他,只留下一句预言:“此儿虽小,后能自得。”尽管听了一头雾水,但事已至此,也没办法了。 

由于士族出身和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石崇二十多岁便当上了修武县令,以有才著名。由于确实有两把刷子,石崇的升迁之路一直都较为顺畅。但是,也因为有才能、受器重,行事经常十分狂野,不是个省油的灯。 

在荆州任职之时,他竟然抢起了山贼的饭碗,劫掠远行的使者和商客,取得巨额财物,由此一跃登上首富之位。当上首富以后,行事就更加狂放不羁了,以炫富、斗奢闻名。

首富的结局

▲清《金谷园图》,取材于石崇在金谷园里坐听侍妾绿珠吹箫的故事。图源:网络

当生活质朴的高官刘寔到他家拜访,人有三急需要上厕所,来到厕所,却见里边陈设绛纱帐大床,还有两位美女持锦香囊迎接,吓得他赶紧往回跑,跟石崇连声道歉:不好意思,刚才误入你的卧房了。他回一句:不用怀疑,这就是厕所。 

当王恺给他炫耀皇帝赏赐的二尺高珊瑚树,石崇竟然拿出了一具铁如意,毫不含糊地把这珊瑚树击碎,王恺被气得半死,厉声喝斥。这时,石崇却淡淡地来一句:没什么好惋惜的,还你一棵就是了。于是,命人取来了家中所有珊瑚树,均约三、四尺高,树枝条干都一绝,流光溢彩。见这阵仗,王恺也无话可说了。 

这样的事,比比皆是。

但他这狂妄的性格,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由于政治斗争,石崇受牵连失势,发动政变的司马伦党羽孙秀故意向石崇索要爱妾绿珠,石崇一口回绝。孙秀怀恨在心,便找机会抓了石崇。 

临死前,石崇在囚车上慨叹道:“这些奴才是想谋我身家啊!”隔壁的押送人员听罢,回了一句:“知道是家财害了你,为何不早早散去?” 

石崇语塞。最后,一家老小共十五人,皆被杀害。 

不义之财,取了也守不住啊。

首富的结局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古代,多数统治者对于商业,持有的是不能放弃,也不能放任的态度。商人参政,素来为统治者所忌惮,犹其是特别有钱的商人。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清末竟然有位商人逆向而行,从商场渗透进官场,成为了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生于安徽绩溪,家中有几亩田地,虽不富裕,但自足有余。作为家中老大,时不时给家里放放牛,生活也算自在。不幸的是,12岁那年,父亲忽然离世,突然间,胡雪岩就要挑起家中经济大梁。 

犹记得父亲临终前说:“欲兴吾家,其惟顺儿(胡雪岩小名顺官)乎。”于是,胡雪岩决定暂别母亲,在亲戚的推荐下来到杭州的信和钱庄,成为一名学徒。而胡雪岩的致富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首富的结局

▲胡雪岩。图源:网络

钱庄的学徒生活并不轻松,比如,刚进门有一项“坐功”,要求连续30天闭门练习数银票,如若出错,便要再数30天。胡雪岩凭借着聪明与勤奋,总能出色地完成各项学徒任务。

与此同时,胡雪岩日常待人处事的情商极高,谁遇上急事都会搭一把手,帮助其渡过难关,久而久之,便在行业内留下个乐于助人的好名声。 

直到某一天,他在茶楼里碰见“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交谈之中,胡雪岩知道了王有龄正苦于无钱加捐官职。出于善心,也出于商人的敏锐触觉,胡雪岩进行了人生中第一项风险投资——把一笔刚收回的500两烂账借给王有龄进京“投供”。 

尽管胡雪岩因私自挪用借款被钱庄辞退,但王有龄很快便回来提携这位识于微时的贵人。

王有龄北上后不负所托,当上了浙江海运局坐办。他找到胡雪岩的第一件事,便是替他在钱庄澄清事实,让胡雪岩在钱庄业的信誉又重新建立起来。随后,利用职务之便,让胡雪岩参与到漕运事务当中。胡雪岩也正是此时开始自立门户,逐步办了米行、丝行、药行等,还有他金钱帝国里最重要的部分——阜康钱庄。

首富的结局

▲安徽博物院展厅内重现庆余堂药号开业盛况。图源:图虫创意 

事实证明,拥有商人头脑的胡雪岩比起谨小慎微的大清官员,更能灵活处事。

王有龄上任不久就遭遇了一个难题:浙江需向朝廷运送漕米,好巧不巧,浙江去年闹旱灾,除了无法如数征收钱粮以外,低浅的河道水位也不利于河运。于是,这趟漕米需由河运改为海运,从浙江出发经上海前往京城。

如果按以上办法操作,由于路途增加,漕米必定会逾期抵达京城。面对这种困境,胡雪岩马上提出了解决办法:只要能如期给够足额的米,何须纠结这些米是否浙江的米?于是,从上海买米交兑运往京城,便能如期抵达。

胡雪岩的生财之道,大约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的灵活处事原则。另外,就是来自徽商的重要经验:“中国人做生意不能没有靠山。 

胡雪岩由商场进入官场,一路平步青云,第一座靠山是王有龄,第二座则是晚清重臣左宗棠。 

39岁那年,即1861年,太平军第四次攻占杭州,胡雪岩受王有龄之托到上海购买、运输粮食和军火等,以接济受阻清军。最后,坚守杭州的王有龄以身殉节,而胡雪岩也转投至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旗下,被委任为浙江粮台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开启了向帝国首富进发的历程。

首富的结局

▲左宗棠。图源:网络 

胡雪岩得以迅速积累财富,一靠差价回扣,二靠资金集聚。 

胡雪岩“大银行家”的美名,来自于他庞大的金融网络。他的阜康钱庄,自1860年创办以来,12年间,分支机构已达到20多处。除钱庄外,还设有银号和典当铺。当时,凭借一些官方重臣的背书,胡雪岩向民间吸纳了大量的存款:上至清政府尚书,下至平民百姓,都愿意把现银存入。有了足够的流动资金后,生意就能不停扩张,越做越大。 

除此以外,当清廷军费紧缺,胡雪岩曾多次出面向外国银行借款,帮助清廷渡过危机,从中又能收受一大笔利息。有研究者指出,光是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平定新疆的“西征借款”,从中赚取的利差就高达288万两之多。 

凭借政治靠山,胡雪岩的生意场风生水起,个人资产曾高达白银两、三千万,大大超过了当时清政府的国库储备金。倚靠左宗棠的他,在赚钱的同时,也在洋务运动下,切切实实办了些好事,如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协助创办福州船政局等。此外,他所创办的药房“胡庆余堂”,也因童叟无欺、赈灾施善等留有美名。

首富的结局

▲胡庆余堂里挂有“真不二价”的横匾。图源:图虫创意

 但他的商业帝国,并没有如范蠡一般流传子孙万代。
 
胡雪岩的商业生涯,可以说是成也钱庄,败也钱庄。当年,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派系斗争日益激烈,作为左宗棠左臂右膀的胡雪岩首当其冲,被李鸿章手下、日后另一富商盛宣怀设局,先是把大量现金流都投入到“斗丝”和垫付清廷借款上,后又遭到全国人民的挤兑,最终家财散尽。
 
或许,这样的人生用成也政治,败也政治来形容,更为贴切。与政治共舞,就是与狼共舞。
 
尽管胡雪岩最后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富豪传奇无以延续,但是,用早年的诚信、义气和慧眼识珠打下的商业传奇基础,值得借鉴。 
 

首富的结局 

清末乱世,像胡雪岩这般由商入政的人不少,但像张謇这般弃官从商的,更值得钦佩。 

一切可归于“实业救国”四字。 

张謇自幼聪慧,15岁就考上了秀才,但却坐了26年的科举冷板凳才考上状元。此时的他,已经41岁了;此时的大清,正在经历1894年。 

这位状元爷,若要论在清廷里的成就,可能出道即巅峰,身份即证明了他的实力。但若是论在近代中国里的成就,状元则是最不值得一提的“荣誉”。

首富的结局

▲“状元实业家”张謇。图源:网络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落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在条约签订之时,张謇早已因父亲病逝离职回籍守制。看到这样惨痛的投降局面,张謇在日记中悲愤地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此时的他,早已对国家的积贫积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895年夏天,张謇为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在里边比较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救亡主张,其中包括加强国防、广开新学、提倡商务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发展近代实业和近代教育。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徙之利。”凭借这样的认识,张謇在张之洞的指示下,开启了他的实业之路。 

1896年,张謇奉张之洞的命令,要在通州设立大生纱厂。首先选择办纱厂,并非偶然,而是经观察发现,当地盛产绵花,且质量较高,十分畅销。同时,也带动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当地生产的布料很受东北市场欢迎,从而又带动了专营运销的布庄的兴起。如此完备的产业链,可证实发展纱厂的莫大潜力。

首富的结局

▲大生纱厂。图源:网络

几经讨论和周旋,最后决定大生纱厂要通过“绅领商办”的形式办起来。但从筹办到开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资金筹募的困境。建厂房、雇职员、买机器、购原料,全都要钱,从商人那找来的投资,不够;找官员要,不理。张謇要去上海集资,旅费是靠卖字得来的;找到各地官员求他们筹措资金,就像个到处化缘的和尚。 

凭着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魄力,辗转4年,大生纱厂终于开起来了,投入了对抗外国资本的“战斗”之中。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陆续开办了油厂、面粉厂、发电厂和电灯厂等大大小小的企业,合计有二十多家,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张謇所操办的实业,让民族工业崛起,大大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同时,实业赚到的钱,又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启动资金,一所所新式学校创办起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式人才。 

胡适曾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尽管到最后,张謇的实业集团还是因战乱、商业竞争和投资失利等原因,破产易手,但他挽救国家力量,已深深地注入到这片土地之中,影响深远。 

在发家致富的行列之中,有走运的人,但更多是脚踏实地,又能够洞悉机会的人。路途之上,若对金钱过分执着,常囿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千万家产终有一天会成为人生的绊脚石。

而那些坚守本心和德行的人,终将“千金散尽还复来”,或是造就了惠及千秋万代的功业。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96年
王兆祥等:《中国古代的商人》,商务印书馆,1995年
徐潜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商人与商业》,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
章开沅:《张謇》,团结出版社,2011年
饶恒久:《范蠡生平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徐明德:《论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历史功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李伟:《西汉财政政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 END –
作者丨软瘪瘪的喵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79237.html

(3)
上一篇 2021年9月16日 上午11:41
下一篇 2021年9月17日 上午10: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