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政 | 白山黑水间,血性忆抗联

作者:邵美琦

本文转载自: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

:《半月谈》2021年第17期

在东北茫茫的林海雪原深处,有一棵树上刻着一句让人泪目的标语: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这句话仿佛打开时空之门,让人们看到东北抗联队伍趟着过膝的大雪,辗转山林。
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孤悬敌后,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东北抗联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与数倍、数十倍的敌人苦斗,坚持了整整14年。
面对寒冷、饥饿、死亡,面对穷凶极恶的日伪军和叛徒,他们从未放弃抗争,从未放弃解救千千万万铁蹄下的同胞,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着抗战精神。

1、星火燎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存亡进入关键时刻,中共中央需要选派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投身东北抗日第一线。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士奔赴而来,他们就像暗夜里的星火,给被压迫的人们带来抗争希望。
河南人马尚德原本是学染织的,他想染出漂亮的布,让母亲穿上花衣服,让全国妇女都穿上花衣服。战火纷飞,他放弃了纯真的理想,献身革命事业。告别家人后,他义无反顾来到东北抗日。此后,他有了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杨靖宇。
云南人周保中放弃了在苏联继续留学的机会,跨越万水千山,赶来东北参战。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冯仲云投笔从戎,高度近视的他在战斗中经常摔坏眼镜,便用小树枝代替眼镜腿。
在邻居眼中,黑龙江人张甲洲是个家中开油坊、衣食无忧的“富二代”。目睹养育自己的白山黑水遭遇侵略者的蹂躏,他毅然毁家纾难,投身报国,把自己的“婚礼”变成了抗日动员会。
童长荣、李兆麟、赵尚志、魏拯民、赵一曼……东北抗联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凝结成可歌可泣的抗日伟力。更重要的是,东北抗联像一座灯塔,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乒乓的冲锋陷阵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他们唱着军歌,驰骋在白山黑水间,不驱除日寇,决不罢休。

2、密营歌声

敌我力量悬殊,斗争环境艰苦,战争旷日持久。东北抗联常常陷入孤苦绝境。
为绞杀人民抗日武装,割断其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通过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极大限制了东北抗联的活动能力。
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和经济封锁,东北抗联没有放弃。他们转入深山老林,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密营,进能游击战争,退能整军休息。密营生活充满艰难,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毅然提出:“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要唱歌,密营里就是只有一个战士,也要有歌声。”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东北党组织先后与党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失去了联系。有抗联老战士回忆:“那时牺牲容易,坚持下来难。”
1936年,杨靖宇组织主力部队两次西征,试图打通联系,均未能如愿。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忠诚之心却从未动摇。杨靖宇遵循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始终把部队党组织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有一次一位干部问:“中央在关内,我们在关外,怎么能够领导上我们呢?”杨靖宇回答说:“只要我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了。”

3、向死而生

在完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下抗争到底,在尚有逃生机会的时刻里决不退缩,千千万万战士组成的东北抗联英勇不屈,视死如归。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能看到胜利的那天。
 

微思政 | 白山黑水间,血性忆抗联

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资料照片)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率领部队在冰天雪地里战至最后一人。此时他已饥寒交迫地与“讨伐队”周旋了5个昼夜。面对劝降,杨靖宇毫不动摇,慷慨赴死。牺牲时,年仅35岁。
 
敌人残忍地将杨靖宇断头剖腹,却见其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枯草和棉絮。指挥“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愣住了。
 
赵尚志牺牲时也只有34岁,他的遗体被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之中。陈翰章牺牲时年仅27岁,他被敌人残忍地割断舌头、剜去双眼。以东北抗联第二路军五军一师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冷云为首的8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身陷敌人包围,毅然投江殉国……
 
年轻母亲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被俘。在狱中,敌人对她施以酷刑,她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给幼子的信中,她这样写道:“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3年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起,到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100余人,其中军级30余人。

4、精神永存

新华社记者穆青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在晋西北吃过黑豆糠米,在冀中钻过地道。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批伟大的民族脊梁,依靠他们拼死的抗争精神,才免遭灭亡。”
在如今的东北大地上,有很多以烈士命名的城市和地标,靖宇县、尚志市、一曼中学……抗联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遍布城市乡村、山山岭岭。战争结束后,杨靖宇的后人从他牺牲的地方带回一块桦树皮,当作传家宝。
烽火已熄,几十年过去了,那棵刻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树逐渐长高、长大,而那背后的抗联精神,已成为无数共产党人汲取奋进力量的不竭源泉。

微思政 | 白山黑水间,血性忆抗联

观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东北抗日联军史料

抗战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样的民族气节从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滚烫的血液中,刻在中华儿女倔强的骨头上。无数中国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因为他们知道,牺牲自己,为的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独立自由。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场斗争像抗日战争这样,抗击时间如此长久、社会动员如此广泛、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战斗意志如此顽强、必胜信念如此坚定。一代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

微思政 | 白山黑水间,血性忆抗联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张晨霖 摄

从历史走向未来,牢记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必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半月谈》2021年第17期

半月谈记者:邵美琦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80195.html

Like (1)
Previous 2021年9月18日 上午10:48
Next 2021年9月19日 上午10: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