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70战、歼敌150万,是什么成就了中国“杀神”?

作者:库叔说

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丨蒋亚民

同样是在改革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绝世兵家,他与我们上一期的主角很不一样。

他是打大规模战役歼灭战的顶级指挥员,一生领兵上阵70余次,杀敌150余万,从无败绩。

国势造英雄,也毁英雄。

这事,我们得从3个猛人说起。

文丨蒋亚民

编辑 | 李雪 瞭望智库

1、天生猛秦,知耻而更猛

嬴渠梁很生气!

他确实很有理由愤怒。

他的祖先出身于周王朝西陲的游牧部族,靠着给天子养马得到了第一块地盘。后世子孙浴血奋战、立下大功,却只得到了最高领导人周成王的一张空头支票: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想得到奖赏吗?请你自己去打,打赢才归你。秦国的地盘,就是几代秦君、无数秦将拿命换来的。

要知道,在极讲究出身和等级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多是贵族,靠着血统就能得到大块封地,他们很看不起这个“僻在雍州”、善于艰苦奋斗的同行,甚至将其与野蛮人划上等号。

趁着中原诸侯打来打去,秦穆公“剑走偏锋,遂霸西戎”,以为从此能扬眉吐气、抬头做人,无奈后面的子孙不太争气。

到继承自己爸爸的君位之时,嬴渠梁同志面对的是东边六大强国的虎视和鄙视: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其中,来自强邻楚、魏两国的威胁最大: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占上郡;楚自汉中,南据巴、黔中。

追忆祖先的无限荣光、环顾贫弱落后的现状,他贴出诱惑极大的“招贤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著名狠人商鞅闻讯投奔而来,提出“农战”方略。他带来的法家学说极端追求效率,抛却“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中原主流价值观,与秦人凡事拿实力说话的粗犷勇武气质十分契合。

于是,君臣一拍即合。

公元前359年,一场彻底改变秦人命运的改革开幕,大大提升了秦国农业生产力、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军队作战能力。

你永远无法预计到一个生气的猛人能有多大破坏力!

一个不够?那就再生一个。

经历70战、歼敌150万,是什么成就了中国“杀神”?

明末刻本《新列国志》插图描绘了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处以车裂酷刑的情景。

前338年,尚未完成宏愿的嬴渠梁带着不甘离开了人间,成了著名的秦孝公。其子嬴驷上位后,立即找个理由杀了商鞅。

但是,秦版剧情发展路线与后来赵武灵王之死叫停改革的悲剧完全不同。19岁的嬴驷城府很深——杀商鞅看起来是为报私仇,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其一,改革损害了宗室利益,杀始作俑者可避免分歧扩大,进而加强内部团结;其二,此时改革基本完成,而商鞅位高权重,年轻的国君要全面掌握国家权力、树立君主威严,杀此一人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其后,嬴驷继续践行着已逝大改革家的路线,不拘国别地任用张仪等人,内聚民力、外扩疆域:

*西向,制服义渠;

*东向,迫使魏国割让河西、上郡;

*南向,攻占巴蜀、保关中平安,经丹阳、蓝田两战大败强楚。

秦惠文王嬴驷最终完成了无数祖先称王的夙愿,与曾经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平起平坐。

前307年,在位4年、仅仅23岁的秦武王死于用力过猛,“接力棒”传到了弟弟嬴稷手上。

注:秦惠文王传位给儿子嬴荡,即秦武王。

2、东进韩魏,声名起伊阙

遵循商鞅“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疆安”的发展逻辑,此时,秦国进入了一个“农业发展-民族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西陲稳定,前线兵员充足,后方不误农时,国库里积蓄有“九年之粮”,武器装备精良,后勤保障比较到位。

另外,在军功爵制的加持之下,历经三代,秦军已成虎狼之师。

这支队伍有多可怕?

腋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的敌军首级还在滴血,手执精良武器的战士们便开始了新一轮冲锋,野心勃勃地期待收割新一批头颅……斩获数量最多的佼佼者才有机会出人头地、成为将军。

国势造英雄。

此时,15岁便从军的没落贵族白起,与许多后来成为名将的同僚一起,正在努力地让自己在残酷的战争中活下去,在此基础上努力地收集人头。

前299年,嬴稷使诈,将楚怀王软禁在咸阳,前296年,后者病死于此。这可是一个重大外交事件!

此后,秦楚绝交,其他各诸侯对战力强劲又不按套路出牌的秦国是又恨又怕,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合出兵,秦国迫于压力归还土地,与魏、韩暂时和解。

东进,是嬴稷的既定国策,况且,吞下去的肥肉岂有吐出来的道理!

筹谋许久,前294年,秦军发起进攻,于崤山和函谷关遭遇韩魏联军顽强阻击。在秦王的舅舅魏冉力荐之下,一直默默无闻的白起接替前任,不久攻克新城(今河南伊川县)。

东周国虽弱,但也决定出力抵挡秦军。三国共推魏将公孙喜为主帅,领军约30万,迎击秦军。

此时,作为进攻的一方,秦军兵员不足对方的一半,怎么办?

通过一番侦察,他得到一个重要情报:约20万韩军驻守在洛阳南部的伊阙,数万魏军停留在洛河河谷,所谓“联军”其实各有打算:韩军想让魏军打头阵,而魏军想让对方精锐部队当先锋,谁都不想最先直面强敌、消耗自己的力量。

经历70战、歼敌150万,是什么成就了中国“杀神”?

明代绘制的白起画像。

于是,白起一边对韩军施展疑兵之策,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另一边集中主力绕至魏军后方,突然发起进攻将其击溃;魏军败后,已经被秦军震慑住的韩军不堪一击。通过这种避实击虚、示弱突袭的战法,秦军多次破敌,逐渐将敌军主力围歼在伊阙。

经此一役,白起率部歼敌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随后趁胜追击,北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地区。

大喜过望的秦王对这颗闪亮登场的将星刮目相看:

“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

白起的回答很高端:

“我之所以能立功,只是根据形势、按照规律行动,一点都不神奇。”

伊阙之战,重创韩、魏,威震六国,秦军东进之兵锋锐不可当。

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此后,与客卿司马错共同兴兵伐魏,先后夺得魏国大小城池61座,为秦国东出崤函奠定了坚实基础;到前286年,秦国完全拿下了河东地区。

3、南线克楚,获封武安君

伊阙战后,战战兢兢的楚王接受了秦国的和亲要求,两国大抵过了10年消停日子。

直到一个射雁高手出现。

高手通常都很强势,他觉得现任楚王有点怂。

经历70战、歼敌150万,是什么成就了中国“杀神”?

秦楚古道是古代秦国通往楚国的一条驿道,全长约15公里。图|图虫创意

前281年,趁觐见之机,高手发表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您爸爸被秦王骗出国都、软禁在咸阳好几年,堂堂楚王客死异乡,这可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啊!匹夫都知道有仇必报,何况,现在您坐享如此辽阔的国土、拥有百万强兵,足以挥师北上、一雪国耻。然而,您现在居然坐困于国内,我真是替您糟心!”

楚王表示愤怒,继而也不管自家城池修得如何、座下有无良将,就派出使者联络齐、韩两国,共商讨秦大计。

秦王嬴稷收到消息,自然十分兴奋,继而摩拳擦掌、积极备战,待时机一到,兵分两路进击楚国。

前280年,司马错受命征发陇西士卒、经蜀地东进;

前279年,白起所部经武关南下,迅速占领邓城(今湖北襄阳)、进逼楚军重兵把守的重镇——鄢城(今湖北宜城)。

在这里,白起再次策划了一幕人间惨剧。

他命秦军在夷水上筑堤坝、修长渠,引大水从西灌入、冲毁鄢城。转瞬间,数十万楚国军民被淹死其中,秦军大胜。

接下来,秦军继续南进,陆续攻克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竟陵(今湖北潜江),深入长江以南地区,再取黔中(今湖南西部和湖北、重庆、贵州部分地区),几乎占据了楚国半壁江山!

因此大捷,善于领兵、逢战必胜、保大秦百姓平安的白起,被领导封为“武安君”。

追随着秦王膨胀的野心,武安君在征战之路上迅猛行进,根本停不下来。前276年,他挥师攻魏,夺下两城,奏响了中原大战之序曲。

前274年,秦军攻韩,赵、魏来援,白起所部一战败三国:先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掳获三国大将、斩首13万;后与赵将贾偃交战,水攻溺毙赵卒2万人。

前269年,秦军穿过韩国伐赵,在瘀与(今山西和顺)遭遇赵奢所部,被打得大败。

此路不通。

怎么办?

魏人范雎献上“远交近攻”策略,先攻魏,再转向韩国。

这里插一句,这位秦国客卿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建议:

“作为一国之君,您应该独掌国家大权。然而,现在您妈妈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权柄,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各行其是,都没把您放在眼里。您若放任不管,长此以往,必将酿成大祸!”

这番话说到了秦王的心坎里。经过40年磨砺,年幼继位的嬴稷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早已成熟,对他而言,母亲和舅舅的扶持逐渐变成了一种掣肘。前266年,嬴稷终于下定决心,废黜宣太后、放逐4位封君,任命客卿范雎为相,封地应邑。

彻底掌握大权的秦王迈开了步子。

4、恐怖长平,威势撼天下

前265年,白起受命攻打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斩敌5万;前264年,攻克南阳(今河南修武);前263年,占据野王(今河南沁阳)。至此,上党通往韩国都城的道路被秦军绝断。

亡国之危逼近,韩王命令上党郡长官冯亭把土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冯亭认为这事不妥,割17座城池给秦国相当于让敌人如虎添翼,不如把土地送给赵国,还可能给韩国留得一线生机:

“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切断,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我们不如先归附赵国。它若接受,秦必愤而攻赵;赵遭遇强秦,定会亲近韩国。两国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军。”

另一边,在平原君的说服下,赵王决定接受这个诱惑极大但又十分扎手的果实,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以待强秦。

实际上,上党更像一个炸弹,赵王决定把它收入囊中的举动,无异于点燃了引信。

不久,秦军相继攻占缑氏(今河南偃师)和纶氏(今河南登封)、上党,王龁领兵进击长平。

面对披坚执锐的50万凶猛秦军,赵军数战不利。廉颇看准了跋涉近500公里的秦军急于速战速决,无论赵王责备还是秦军挑衅,命令士兵固守营垒,待对手疲敝再伺机发起进攻。

秦相范雎派人携重金贿赂赵国佞臣炮制谣言:

“廉颇不足虑,秦国最怕老对手赵奢大将军的儿子赵括。”

于是,老将廉颇被挤走,赵括顺利上位。

秦王喜上眉梢,秘密调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

白起勘察地形,把主力部队埋伏在靠近秦军营垒的地方;然后,动用前军造成兵败假象,诱使赵括所部趁胜追击,使其逐渐脱离了坚固的“廉颇三防线(营垒)”,即此前老将军建立的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和百里石长城防线;同时,派25000精兵一举断绝赵军粮道,在归路上阻截对方援军,并以5000骑兵成功分割了赵军的中路。

在赵大将军带领下,40余万赵军终于陷入了敌人的埋伏圈。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高效指挥大兵团作战难度非常大。在对抗过程中,没有电台、计算机和互联网,只靠信鸽、快马和人传令,主帅要指挥完成这一连串大兵团机动作战的复杂行动,我们无法想象这件事有多困难!

然而,白起做到了。饱经战火淬炼的他,拥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作战谋略和细致的筹划,对部下的能力、特点了如指掌,能够因势用兵,做到知其将、扬其长、避其短。

于是,长平之战,秦军歼灭45万赵军主力,六国为之胆寒!

以后,六国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足以扛起抗秦重任的强大联军。经此大劫,六国之人被吓得或是不敢从军,或者从军后寻隙逃亡。

5、杀神末路,杀最后一人

战后,秦军进一步扩大战果,再次进攻赵国。

王陵挥军围攻邯郸失利,秦王要求大病初愈的白起到前方去继续组织进攻。

他表示拒绝,当然,理由很充分:

“我们虽然刚刚在长平取得大胜,但是连年苦战,秦军死伤过半,国内空虚,且其他国家对秦国积怨很深。如果马上再次远征攻打赵国国都,赵军在内、诸侯军队在外,形成联合抗秦之势,我们打这场仗没有胜算。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但是,刚刚手握大权、取得大胜的嬴稷自信心爆棚,强硬命令白起出兵,白起再次拒绝;他又让范雎劝战,白起态度仍然很坚决:就是不去。

元气大伤的赵国胆战心惊——要自保,靠打仗是肯定保不住的,为今之计,只能靠游说施离间计。

赵使苏代带着一大笔钱远赴咸阳,面见深得秦王信任的范雎:

“白起为秦国打了太多胜仗,取得七十多座城池,南定鄢、郢、汉中,北灭赵括大军,功劳太大!一旦赵国灭亡、秦国独大,他必然位列三公,您愿意屈居于他之下吗?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您不乐意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围困上党,可是上党的老百姓宁可投奔赵国。为什么?因为各国人都不愿归属秦国。现在若赵国灭亡,国土会被燕、韩、魏、齐瓜分,您什么好处都得不到。

请您劝秦王不要攻赵,这样您也不用担心白起再次立功威胁到您的地位了。”

不久,楚、魏发动数十万大军救赵,邯郸城下的秦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局。对于这位居功自信、不听自己摆布的老将,嬴稷再三强压怒火、令他扳回败局,均遭拒绝。直到领导耐性耗尽,白起被削去官爵、发往阴密(今宁夏泾川)。

正当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拖着病体、西出咸阳之时,范雎等人趁机进谗:

“白起对秦军的失败幸灾乐祸,对大王您满口怨言。”

气急败坏的秦王,决定赐剑让其自裁。

前文提到,支持白起的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早已失势,朝中范雎独大,再无人为他说话。

为国征战几十年、立功无数的他仗剑悲叹:

“我犯了什么罪,上天让我落到如此下场!”

良久,他叹了口气: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嬴稷在位第51年,白起自刎而亡。

问题来了:秦王杀白起,只是因为谗言吗?

从秦国爷孙三代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样的特质:

阴狠诡诈,善于用人,也善于杀人。

与他爸爸不同的是,在大业初定的情况下,嬴稷没有把抗命不遵的大功臣白起留给儿子解决,他决定亲力亲为。

6、战无败绩,惹千古毁誉

现在,我们帮白起大将军算个账:

*在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

*三次进攻楚国歼灭楚军35万;

*攻击赵国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45万);

*攻击韩国和魏国歼灭两国联军30万;

*还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战役……

白起一生历经大小70余战,败绩为零,所部共歼灭六国军队150余万!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及周边地区人口规模只有2000万~3000万。据著名学者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共战死两百余万人。那么,白起所部杀死的人数就超过了总数的二分之一!

“杀神”“人屠”之称名副其实。

那么,作为一个兵家,白起强在哪里?

从上文提及的几个著名战例中,我们至少能看出以下3点:

其一,在中国战争史上,论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水平,他可谓前无来者,只有后世的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可与之相提并论。

一般来说,中国兵法讲究穷寇莫追,如孙武的“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等,因为很可能遭遇到殊死抵抗,导致损兵折将。

这种思想来自春秋战国群雄并立的格局——今天的敌人,到明天可能就成了朋友,谁都不愿意赶尽杀绝。

到了战国后期,强秦一家独大之势已成,出于一统六国的考虑,歼灭战的重要性空前上升。白起不为前人经验所困,追击战术更加果敢——因势利导创造出有利态势,就大胆引军追击。

穷寇必追、必歼的原则,完善了其歼灭战思想和实践,将该时期的战法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也将他推上了中国古代兵家的第一梯队。

其二,开创了以野战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打法,诱敌脱离既设阵地再机动歼敌。

白起一贯不赞成强攻硬拼,在野外构筑工事,然后将敌人从坚固阵地中引诱出来,在运动中逆转敌据强垒、己方硬攻的不利境地。

其三,用兵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方面,要做好保密工作、深藏用兵企图,需要巧妙地调动兵力和充分示弱,还需要有相当的耐心,有时还要顶得住来自领导的催逼;另一方面,要在调动敌人的前提下,发现和创造战机,出其不意、一举制敌,不给对手留一丝生机。

另外,让人惊异的是,白起不仅作战水平高超,还有着深厚理论功底。宋代史籍记载,白起著有《阵图》《神妙行军法》等多部兵书,遗憾的是,至今均已失传。

后世将大兵家白起列为名将受享庙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却持否定态度:

“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

坑杀战俘一事,的确给他带来了身后千古骂名。

在人类早期战争中,屠杀战俘和来使是常见现象,意在震慑对方,使其不敢再来侵扰。直到周朝,仁、礼、信等成为主流思想,这种行为开始被视作野蛮的标签,广受差评。

有人说他本性嗜杀。其实,按照秦国的规矩,处理大量战俘必须请示国君,他个人的意见无足轻重。因此,嬴稷才是人间惨剧的真正幕后总导演。

对极端追求效率的法家君王而言,程序正义并不重要,结果才是目的:

“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通过大规模的杀戮,可以歼灭对手有生力量、震慑潜在敌人,为迅速达到天下一统的目标,杀出一条血路。

这一战略性的震慑效果,为后来秦灭六国、神州一体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来暴秦二世而亡的剧情,埋下了“死敌满华夏”的伏笔。

参考资料:

⒈﹝西汉﹞刘向编订《战国策•卷六•秦策四》

⒉﹝西汉﹞刘向编订《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⒊﹝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⒋﹝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在和平时期,战争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集体忘却,直到又一次战争猝然到来,才会在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猛然警醒。兵家,在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兴旺发达,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压和忘却。

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成熟的民族,一定不能忘记战争的灾难和教训,即使是在国家长久和平、兴旺发达的时候,仍然需要发扬重视国防和军事的传统,做到警钟长鸣、武备常新。

中国兵家学说的世界性研究热潮经久不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重新挖掘与发现中国古代兵家价值意义重大。因此,库叔邀请军事科学院原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蒋亚民研究员推出“中国古代兵家”系列文章,每周一篇,以飨读者。

本系列跨越4600年,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到清末对我国军事乃至历史进步发挥重大影响的38位兵家代表人物的故事,解读那些被后人奉为圭臬甚至神化了的传世兵书和古代阵法。

注:依次为玄女、伊尹、武丁、姜子牙、先轸、鬼谷子、田穰苴、孙武、孙膑、墨翟、乐毅、李牧、白起、吴起、尉缭、王翦、张良、韩信、卫青、班超、诸葛亮、杨素、李靖、薛仁贵、郭子仪、韦睿、耶律休哥、岳飞、成吉思汗、拔都、朱元璋、徐达、戚继光、邢玠、郑成功、施琅、福康安、左宗棠。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80629.html

(2)
上一篇 2021年9月19日 下午12:08
下一篇 2021年9月20日 上午10: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