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凤凰网(ID:ifeng-news)
文/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唐驳虎
核心提要:
1.美英加澳新五国都是讲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同文同种同质。澳大利亚反华,并非经济利益的问题。
2.为响应美国,澳大利亚潜艇部队对中国的水下秘密侦察由来已久。但在中国沿海侦察过程中,曾两次被渔网缠住,不得不迅速逃离。澳大利亚特别重视打造潜艇力量,尤其是适合远海、深海的大型潜艇。
3.澳大利亚坚持自主组装潜艇,才选中与法国合作。但法澳合作也没顺利过,由于单艇造价超过55亿美元,甚至比美国的核潜艇单价还高。澳大利亚早已心生退意。
4.得益于美国“印太战略”,这次澳大利亚才惊喜地被美英许诺提供核潜艇技术。但澳大利亚根本没有核能力,工业能力已经基本全丢。所谓澳大利亚“自造”核潜艇,成本将是远超其军费的天价,几乎不可能。更现实的可能是接收美国即将退役的核潜艇使用。
5.美国要扩大在亚太的军事规模,但即使澳大利亚有了8艘核潜艇,也不足以改变局势。这件事在军事上完全就是一场闹剧。
有些出乎意料,澳大利亚跟美英买核潜艇的事,在新闻传播上突破了军事领域,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其实,所谓澳大利亚这8艘影子都还没有的核潜艇,军事意义还远不如中国刚刚向俄罗斯买的36架卡-52K舰载直升机(俄媒报道)。
首先,我一直不赞成乱用“五眼”这个称呼,因为这仅是五国情报部门合作的一个代号。无法完整指代这五国的最根本的特殊关系。
从实质上来说,美英加澳新都是讲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民族,同文同种同质,殖民全球开枝散叶。
所以才有跨国界的紧密合作,应该依其本质,称呼为盎撒五国。
一些只啃书本的专家,至今无法理解为什么澳大利亚反华为何这么跳?不与中国修复关系,竟然还要加剧摩擦?
至今还有一些评论文章,称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是对华出口,对美国微乎其微,这种做法“极其不明智”。
我在去年揭示澳大利亚情报机构的文章中就说了,这并不是经济利益的问题,而是人种、文明认同的根本问题。
盘踞南太平洋海域,远离文明母国2万公里,澳大利亚自视为西方/盎撒文明世界拓展的最远前沿,是孤悬海外的西方/盎撒遥远边塞(outpost),是被野蛮人(东亚/南岛人)包围的文明孤岛。
从地理上看,澳大利亚孤悬于南半球大洋中间。
在我们看来,以为这遥远的,原本只有袋鼠、考拉的荒凉土地,应该是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乐土。
但在澳大利亚白人看来,这是孤独无助,是被大量涌入的亚洲移民“吞没”,是“黄祸”入侵的“恐惧”。
二战期间日本南进的入侵,也强化了澳洲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北方威胁”的“警惕”。
所以,澳大利亚反华,这几乎是地缘与种族视野的宿命必然。不要再大惊小怪了。
与盎撒民族的老大美国紧密抱团,支持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被认为是维护澳洲盎格鲁撒克逊人各方面利益和价值观的基石。
所以,在亚太,有个距离中国很远的国家,常年对中国开展持续水下秘密侦察,为美国充当水下间谍,这个国家就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海军的潜艇部队有个特点,那就是只装备大型远洋潜艇,非常重视远洋长距离潜航。
原因之一就是土澳海军经常为美国核潜艇打前站,前出潜伏相关国家的近海水域,侦察和探测海洋参数,这些比较浅的海域不太适合美军的核潜艇活动,因此使用澳大利亚的常规潜艇来当“探子”。
出于这样的考虑,澳大利亚特别重视潜艇力量的打造,尤其是适合远海、深海的大型潜艇。
澳大利亚潜艇部队对中国的秘密水下侦察,至少从80年代后期就已开始。之前的任务,是“协同美国海军将驻金兰湾的苏联太平洋分舰队封锁在港内” 。
近30年来,就至少有两次遇险被公开。
1992年10月,澳海军的一艘奥白龙级常规潜艇“奥赖恩”号,从悉尼港出发秘密前往中国沿海,在上海的外海附近执行秘密监听和监视任务。
结果被中国渔船布设的渔网缠住了螺旋桨,不得不上浮逃离中国海域。
2007年3月,澳海军的一艘柯林斯级常规潜艇“法恩柯布”号(HMAS Farncomb SSG 74),秘密潜航进入南海靠近中国的“军事敏感水域”,监视中国潜艇部队,进行破译通信系统密码的行动。
结果又被渔网或海水养殖线缆缠住了螺旋桨,不得不等到晚上夜深人静才浮出水面维修,随即迅速逃离中国水域。
第一次遇险的奥白龙级常规潜艇由英国建造,是由海豚级改进而来的,采用柴电动力,艇长90米,是英国最后一型常规潜艇,澳大利亚海军60年代曾进口了6艘,90年代已退役。
在80年代决定替换英国“奥白龙”级潜艇的时候,澳大利亚选用了瑞典的“柯林斯”级设计。
这是基于瑞典当时最新的“西约特兰”级潜艇(也称A17型)的设计,但放大了3倍。排水量从1000吨出头增加到3000吨以上。
这才达到了澳大利亚方面提出的自持力70天、续航力超过1万海里/水面10节的要求。
澳大利亚是“柯林斯”级的唯一用户,瑞典自己并没有采用“柯林斯”级的设计。
澳大利亚特别重视引进制造,维持本国工业生产能力。军事航空工业实在是养不起了,但海军造船工业还是不能放掉。
所以,澳大利亚是引进瑞典设计和技术,专门组建了国营澳大利亚潜艇公司(ASC),负责总承包和在阿德莱德造船厂的建造。
但技术转移说来容易做来难。ASC缺乏经验,不仅技术能力差,连决策能力都堪忧。
“哥特兰”级潜艇的原设计是成熟的,“柯林斯”级要把瑞典的近海潜艇放大三倍。
但放大设计不是简单地按比例放大,放大的过程带来很多机会,也带来更多的挑战。
“哥特兰”的基本艇体是经过水动力测试的,噪声达到要求。“柯林斯”放大修改后的艇体没有进行水动力测试,结果噪音超标。
而没有检验,缺乏整合经验的动力系统更是各种事故不断,长期影响正常使用。
1号艇1993年下水,1996年服役;6号艇2003年才服役,2007年就打算要换新的。
澳大利亚在2009年宣布招标,打算换掉柯林斯级潜艇,把排水量指标直接定在了4000吨级以上。
这样欧洲几个善于造潜艇的国家如德国、荷兰、瑞典率先出局,因为他们设计的潜艇首先考虑在水浅的北海、波罗的海用,吨位才1200~1500吨。
美国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不造常规潜艇了,英国也是。只有受到限制的日本一直在搞大型常规潜艇,走核常兼备路子的法国也可以考虑。
那么,日本和法国选哪个?
经过一番角力,澳大利亚把日本的“苍龙”级潜艇给否了,理由是该潜艇采用的AIP技术来自瑞典,而且锂电池不安全。
但实际的原因是,澳大利亚依然坚持自主组装。要求日本提供技术,但潜艇本身要在澳大利亚造。日本不同意。
澳大利亚和法国也为同样的理由吵了几年,最后法国人妥协了。
2016年,澳大利亚决定选择法国,把“梭鱼”级核潜艇缩水改造成常规动力的“短鳍梭鱼”。
澳大利亚也把潜艇力量的目标规模增加了一倍,从6艘“柯林斯”级增加到12艘“攻击”级(“短鳍梭鱼”级的澳大利亚命名)。
签约时,合同价值500亿澳元(约合365亿美元),号称是“澳大利亚史上最大的国防合约”。
首艇计划在2027年建成,建造计划将一直持续到2050年——30年以后。
▎澳大利亚的网红游戏播主进到了 “柯林斯”级潜艇的卧铺兼鱼雷储藏室拍照
实际上,2016年法国中标之后,法澳潜艇案的进展就没有顺利过。5年了,细节合作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法国人、澳大利亚人各有千秋的慵懒、傲慢德性,把这场本来就不太靠谱的“改核为常”、“技术转让”、“船厂提升”、“澳艇澳造”拖崩了。
▎澳大利亚的网红游戏播主进到了 “柯林斯”级潜艇的指挥舱
近期评估显示,由于成本超支80%,这笔军购要耗资大约900亿澳元(660亿美元)。单艇造价超过55亿美元。
要知道,美国在2020年确定的建造12艘排水量8000吨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预算总额才460亿美元,平均每艘单价为38亿美元。
按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的说法,今年6月开G7的时候,他已经给马克龙透底,不想跟你玩了。
所以,法国人装着自己很无辜地蒙在鼓里,所谓“突然被背后捅刀子”,也是演戏过度。
美英搅局,画了一个更大的蛋糕
其实,在2012年奥巴马“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的战略下,给澳大利亚核潜艇技术就曾有过动议。后来觉得还是太敏感了。
这次美英肯给澳大利亚核潜艇技术,真让澳大利亚喜出望外,还是托了美国“印太战略”的福。
2016年以来,和老大美国看齐,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急剧恶化,澳大利亚也对自己的战略地位重新“定义”,尤其是在台海和南海战争中的“作用”。
而美国军费维持在7000亿美元,有点跟不上印钞带来的军备价格通货膨胀,更难以维持“大国角力”,正好要多找几个“得力帮手”。
常规潜艇的主动力是柴油机和蓄电池。水面航渡、通气管半潜航行使用柴油机,纯水下航行作战用蓄电池,一般是铅酸电池,电量很成问题。潜航时间很短,潜航速度很慢。
现在的AIP动力,也只是打了一个补丁,自带了液氧等,使用斯特林内循环机、锂电池、氢氧电池等能量密度稍大的动力,提升水下潜航时间,但依然很羸弱,航速很低。
核潜艇就不一样了,可以持续高速潜航,具有理论上无限潜航时间,吨位大,携带的武器数量大,打击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追求大型远洋潜艇的澳大利亚,心仪核潜艇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由于无核政策和技术门槛,长期以来核潜艇根本不可能成为选项。
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政治契机。但技术问题比政治态度可难多了。
▎美国新一代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英美给澳大利亚什么样的核潜艇?
美英声称,要用18个月的时间研究核潜艇技术转移的问题。所以,事实上就是连技术可行性都没有落实,几乎是拍脑袋的构想。
▎澳大利亚潜艇项目相关型号对比图
从上到下依次是:
澳大利亚海军现役的柯林斯级常规潜艇;
法国此前与澳大利亚签署合同,计划为澳提供的“短鳍梭鱼”级常规潜艇;
美国新一代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美国老一代洛杉矶级核潜艇;
英国新一代机敏级核潜艇;
英国老一代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
英国新一代机敏级核潜艇,也只计划造7艘;
美英协助澳大利亚搞核潜艇的首要问题,就是没有成本合适的核动力装置。
美国早已不再研制4000~5000吨级核潜艇的反应堆,而英国机敏级的PWR2反应堆热功率也达140MW,适装7000吨级的核潜艇。
大马推小车也可以,但动力舱占比过大会影响武备、居住、自持力等其他因素,而且动力指标超出任务需求,意义不大。
所以,要造只能造7000吨以上级的核潜艇。
其实,美国或者英国海军直接把临近退役的核潜艇转让给澳大利亚,那是最快最迅速的做法。最快1个月就能“交货”。
但是,澳大利亚出钱造艇,是同时有经济、技术和就业考虑的,否则也不会和日本、法国撕了7年。
▎法国“梭鱼”级首艇“絮弗伦”号
根据估价,法国6艘“梭鱼”级,总造价104.2亿欧元,约合122亿美元;单价为13.2亿欧元,约合15.5亿美元,而这可是核潜艇。
而澳大利亚原定的12艘“攻击”级,总造价为900亿澳元,约合660亿美元;单价75亿澳元,约合54.7亿美元。常规缩水版是核原装版的3.7倍!
▎英国新一代机敏级核潜艇
巨大的差价,并不在于单艇。而在于设计修改、技术转移和船厂升级更新的费用。
工业能力已经基本全丢的澳大利亚,要在自己的船厂造4000吨级潜艇,那要需要大规模升级、培训、购置设备,也就是重建至少半个舰艇工业体系。
法国和澳大利亚这5年的扯皮,就在于此。
▎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为了自造常规潜艇,至少需要支付500亿美元的船厂升级费用。
那么,要自造核潜艇呢?1000亿美元打得住吗?估计很够呛。
如果说造4000吨级常规潜艇需要大规模升级,建造核潜艇就需要脱胎换骨了。
要知道,澳大利亚根本没有核能力——民用的都没有。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铀资源,探明储量占世界33%,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铀生产国。
但因为国内强大的反核民意。澳大利亚从未发展过核电站。
另外,核潜艇使用高浓度核燃料,差不多是武器级的。这样才能终生(40年)不换或者半生(20年)才换一次核燃料。
美英当然可以提供,但提供高浓度核材料,明显违反防止核扩散公约。
哪怕美英直接出口全套潜艇核反应堆,澳大利亚也需要建立一套核安全体系、核潜艇基地,才能玩得转。
加起来,1500亿美元,应该是一个起步成本。
这还没包括单艇的基本造价。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每艘单价为38亿美元。
澳大利亚说要自造8艘核潜艇,分摊下来,估计每艘成本是220亿美元。
美国“福特”号航母严重超支,也“才”132亿美元。
后续的“肯尼迪”号、“企业”号、“多里斯·米勒”号3艘造价都预期在120亿美元的水平。
澳大利亚要自造每艘220亿美元的核潜艇,这得多疯狂!
澳大利亚不是黄金堆成的国家,2021年的国防预算为446.2亿澳元,约合327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15%,达到GDP的2.1%。
各国同例,能用于军购的一般是军费的1/3略多,也就是110亿美元。
这是包括从子弹到战斗机到军舰的所有军购,核潜艇的钱真是不知道从哪里来。
所以,所谓澳大利亚“自造”核潜艇,那是不可能的。最乐观的预期,也把它推到了2040年之后。
现实一些的方案,就是美国或者英国,扩大“弗吉尼亚”级或者“机敏”级的订单,让澳大利亚买单,部署在澳大利亚,也就是为美国海军“代持”。
但美英船厂的订单预期都排到了近2030年。所以,即便这样,澳大利亚能拿到、整合培训形成初步战力,最快也得是2035年了。
还有一种更现实的可能,就是澳大利亚接收美国即将退役,艇况尚可的“洛杉矶”级,冒险继续使用。
日本海上自卫队长期被称为美国第七舰队的第一分舰队和反潜分舰队。
这下澳大利亚正式成为第二分舰队了。说明美国要扩大在亚太的军事规模。
所谓盟友,有钱的没钱的都要出力。
但是,新兴大国海军是按照对抗美国海军规划、打造的。
美国海军现有59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其中“洛杉矶”级29艘,另有2艘预备役;“海狼”级3艘;“弗吉尼亚”级19艘,另有1艘在交付,1艘在最后舾装,7艘在建造,2艘已下订单。
考虑到“洛杉矶”级的退役和 “弗吉尼亚”级新建,预期基本稳定在60艘左右。
澳大利亚即使有了8艘,也不足以改变局势。所以说,这件事在军事上完全就是一场闹剧。
在美国阵营引发的国际政治纠纷,还有一点看头。但也闹不出什么风浪。
澳大利亚搞这几代潜艇,闹出的笑话,拖沓的时间已经够多了。继续闹下去呗。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80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