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读懂本星球(ID:PNXQ69)
作者▏栗子糕
2021年9月中旬,美国和英国宣布帮助澳大利亚组建核潜艇队伍。消息一传出,有的国家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法国先放了大招:
宣布召回驻美国和驻澳大利亚大使。
法国外交部门当然也有一番说辞,说澳美这种行为在盟友和伙伴间是“不可接受的”。法国这样做,虽然主要是对澳大利亚放弃与法国2016年以来开展的潜艇项目的抗议,但同时也召回驻美大使,说明法国对美国,已经不爽很久了。
▲法国最新的核潜艇
注意,这是美国建国以来,法国第一次召回驻美大使。
历史上,法国人不是美国人的老铁吗?历史爱好者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调侃的话,法王路易十六才是美国的国父。美国的精神标志自由女神像,也是法国人送来的礼物。
其实,美国和法国历史上虽然有同盟关系,但是两朵姐妹花下,却满满是塑料情谊。
前些年很多领导干部书架上摆着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作者托克维尔,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知识精英的代表。他对美国革命有独特的兴趣和巨大的研究热情。
他就曾说美国革命看作是法国思想的“孩子”。
理智如托克维尔,面对美国的存在,也不免有种好为人师的自豪感。
托克维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法国知识阶层的看法——美国人不管怎么吹嘘自己的制度优势,那套三权分立也好,民主共和也好,都是我们法国人的思想,你们美国人无非是我们的徒弟和晚辈。
托克维尔还是对美国非常了解和认可的。还有更多的法国人,对美国充满鄙夷。《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说,在美国你会变得与“商人一样傻,而且那里没有歌剧院”。
看到没,这就是“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地域歧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更绝,他说“美洲遍地长着毒性剧烈而持久的有毒植物,新大陆人的智力不及旧大陆人那样发达”,这简直是法国版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有钱没文化,满脑肥肠,举止粗糙,一度是法国知识界对美国的刻板印象。法国人自己却觉得自己是尊贵、高雅、文艺的代言人,不屑于和美国人为伍。
就连法国中下层人士也流传着很多嘲笑美国的话,“美国的宗教太多,菜肴太少”,这话不光鄙视了美国人宗教信仰太杂乱,还比拼了美式快餐之寡和法式大餐之盛。
美国建国,法国有功。但是美国两次独立战争后,许多次重大路线斗争中,法国人都站在美国政府的对立面。
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南北两方矛盾一条主线是黑奴制和自由民主之间的矛盾,其实还有一条主线是南北方的经济矛盾:
南部各州生活的三分之一的美国国民却缴纳了四分之三的关税。这些南方创造的关税财富大部分被北方截胡。
北部为了保护自身的工商业,又主张提高关税,这给南方的棉花自由贸易带来了很大损失。
当时棉花产业作为全球化的产业链条,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二十世纪的石油,或者当今的芯片。美国南方盛产棉花,欧洲的工厂将其制作成衣。美国南方的供货一旦掉链子,欧洲的纺织业发达地区(如阿尔萨斯等地)就面临危机。
就像金融市场有动荡,连恒大这样的房企也会风雨飘摇一样。
拿破仑的三弟就曾代表法国最高层给美国喊话,要求他们保障美国南方运输到法国的棉花。可见,美国南方棉花就是法国经济的一大命脉。
然而,南北战争终于爆发。法国人从利益角度出发支持南方邦联这边的叛军。他们甚至希望南方邦联独立出来。法皇拿破仑三世、波旁王朝的保皇派、法国天主教上层这些法国政治大咖都支持南方邦联。
美国南方一直谋求法国正式承认南方独立,南方代表从法国资本家那里争取到1500万美元的贷款用来购置军火,法国造船厂甚至还悄悄卖给美国南方“石墙号”铁甲舰。
▲“石墙号”铁甲舰在南北战争后辗转又卖给日本,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艘铁甲舰。
正面对美国南方叛军的支持,只是法国人反美战略的一部分。法国人导演的大戏还在后面:
拿破仑三世趁美国内战之机,出兵美国南方的邻国墨西哥,扶植欧洲大陆贵族在这里建立了墨西哥帝国,这相当于在美国后院插上一刀。
随着拿破仑三世这个自负、独裁、被国际社会厌恶的君王下台,法国和美国的关系也有了缓和。如今成为美国标志的自由女神像,正是这一时期由法国送给美国的建国百年礼物。
然而,法国人赠送自由的象征给美国人,从侧面也反映出法国人好为人师的虚荣优越感。
二战期间,从法国溃败直至美国对日宣战以后,美国一直与维希傀儡政权保持着外交关系。这相当于抗战期间和汪精卫伪政权保持外交关系一样。
而美国对戴高乐领导的反对法西斯的“自由法国”长期不予承认,一些美国人甚至将戴高乐视为“极右的独裁者,君主主义者和反动派”。
就连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对戴高乐轻视怠慢。在决定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雅尔塔会议,罗斯福根本不邀请戴高乐参加。
对此,戴高乐一直耿耿于怀。他曾形容自己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竟被排斥在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会议之外。”
此外,二战期间,戴高乐把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当做自己的根据地,而罗斯福却致力于终结亚非大地上的欧洲殖民统治。戴高乐和罗斯福在法国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也就十分突出。
战后法美不和的种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46年,法国戴高乐总统下野。这位民族主义思想很重的政治家,在1958年重新执政法国,立即掀起了一股反美浪潮。
戴高乐认为,1958年的世界局势与二战刚刚结束时已大不相同。战后初期由于欧洲国家自身力量的削弱,整个西方都害怕苏联进一步向西欧扩张势力,而西欧国家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阻挡苏联可能的军事进攻。所以欧洲人认了美国当大哥。
不过到了1958年,苏联乘虚进攻西欧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西欧各国已经恢复元气了。
此外,战后初期,只有美国拥有原子弹,可1958年时苏联同样拥有摧毁对方的手段。在美苏实力平衡条件下,美国会冒自己被核打击的风险用核武器来保护欧洲吗?
戴高乐政府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保护作用令人怀疑,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保护者呢?”
在这样的思路下,戴高乐打出了两张反美牌,一是打破美国(准确讲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核垄断;二是退出北约。
1959年3月,法国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指挥。6月,法国拒绝在自己的国土上储存美国核武器,美国被迫将驻法国的核轰炸机撤往英国和西德。
1960年2月,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5月,法国拒绝将空防系统纳入北约军事一体化。
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提出将美国最新开发的导弹的核潜艇调派欧洲,以换取法国停止核试验,但立即遭到法国的拒绝。
美国一直反对法国发展自己的核力量,而当法国成功试爆原子弹时,法国人自然自尊心爆棚,在美国面前也显得格外硬气。
1963年6月,法国宣布法国大西洋舰队在战时不再“自动”归北约指挥,并收回北约对法国飞机中队的指挥权。
1964年,法国撤回了在北约海军司令部任职的军官,拒绝参加北约军事演习。1966年10月,法国直接宣布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只留下一个联络使团。
北约理事会及其机构和设施,被迫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
▲讽刺戴高乐自大的外交政策的漫画,图中端坐者为戴高乐,四个小矮人是苏联、美国、欧洲的领导人。下面这句法语意为:听我说先生们。
戴高乐下台后,美法两国正面冲突减少得也并不明显。在欧洲各国中,美国和英国、西德、意大利关系都很密切,就法国充当刺儿头兵。
1986年,美国的民航飞机和欧洲机场多次受到恐怖袭击。美国将这些袭击归咎于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
于是,美国决定空袭利比亚,这场行动就被称为黄金峡谷行动。
美国人本以为这是正义之举,却遭到法国的抵制。美国驻扎在英国的空军如果飞到利比亚,最近的路线就是飞跃法国上空,这几乎是一条直线。
然而,法国拒绝将领空开放给美国。美国飞机不得不绕道大西洋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飞行路线犹如一个大写的字母S。
当美国战机开始对利比亚轰炸的时候,炸毁了法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旁边的建筑物,因受到爆炸冲击,法国大使馆也损失不少(中文互联网上盛传美国直接炸了法国大使馆,本号通过多方求证认为真实情况如上)。
▲美国空袭路线图,从英国起飞后必须绕行一大圈
如此一来,美国与法国的矛盾纠葛就更深了。80年代末,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美国和法国又持完全不同的意见。
就这样,美国和法国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关系好的时候共叙革命友谊,关系差的时候双方战略意图相左。
特朗普时代,美国政府没少得罪国际社会。美法关系自然就是重灾区。
这位特立独行的美国总统,在多个外交场合让优雅又好面子的法国人颜面尽失。特朗普访问法国期间,恰逢一战结束100周年的日子,本来定好要拜谒法国一战阵亡将士的陵墓,但因为天下雨(其实当时雨量不大,算小雨)临出门前取消了拜谒活动。
奉行推特治国的特朗普,在推特上调侃法国的黄马甲抗议活动。特朗普说,穿着黄马甲的抗议者都说他们缺少一个特朗普。
黄马甲运动本来是法国底层抗议政府增加燃油税费的活动,特朗普这样一调侃,让人觉得自己又想在巴黎搞街头政治,当法国的民粹领袖。
法国主流政界自然对此非常反感。
更伤害法国人感情的是,特朗普在谈到控枪问题时,拿2015年巴黎巴塔克兰剧院做例子。他说2015年巴黎恐袭事件中有数百人的伤亡,如果当时巴黎市民有人有枪支的话,情况就就会不一样。
这样一位奇葩总统,让法国外交官员非常恼怒。上一任法国驻美大使在离任前,颠覆了“人之将走,其言也善”的外交传统,在媒体上留下这样的话:
“基本上,特朗普总统和他的政府没有盟友,没有朋友。最多只是拥有是建立在权力平衡和捍卫美国狭隘利益基础上的双边关系。”
如今,大搞全球孤立主义的特朗普政府已经下台,这位喊着“美国回来了”的拜登总统又深度介入欧洲、亚太事务。
无论是孤立主义,还是重回全球领导权,法国人仍然看美国人不顺眼。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8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