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料道(ID:liao_dao)
这两天全国各地限电的消息此起彼伏,“东北限电”也在社交网络上刷屏。“限电”、“停产”等成为近期市场各方关注焦点。不光是企业限电,连居民用电也开始限制了,这是怎么回事?
上半年“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出炉后,各地更加快了步伐推进能耗“双控”举措,近期多地能耗“双控”趋严,化工、钢铁等行业企业出现限产停产现象。
在东北,限电拉闸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据媒体报道,从9月23日开始,东北多地出现了用电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的情况,沈阳市、长春市等地均执行了限电。
有东北的网友表示,停电已持续了3天,并且时间越来越早,手机也没有信号。也有网友提到,因为停电导致城市主干道的红绿灯无法正常运行,部分商铺只能点蜡烛营业。
新京报报道称,在沈阳,甚至已有红绿灯因为没电无法使用,进而导致街头拥堵的情况发生。
9月23日以来,东北多地发布限电通知,通知称,若电力紧张情况没有缓解,限电工作可能会持续。
9月23日,沈阳市沈北新区和浑南新区部分区域限制供电,有道路因信号灯没电产生拥堵。26日,《新京报》记者从沈阳市工信局获悉,因电力缺口巨大,为保证电网安全限制供电,此外,限电通知紧急,影响到部分居民用电,相关部门正在协调此事,后续将全力保障民生用电。
一份国网沈阳供电公司的通知显示,近期,受联络线净受能力下降、煤电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发电厂出力下降等因素影响,辽宁电网供需形势趋紧,短时间内存在电力供应缺口。
为缓解电力供需紧缺压力,保障全社会安全可靠供电,最大限度降低电力紧缺对社会、对客户造成的影响,根据国家《有序用电管理办法》,经省工信厅批准,23日已对辽宁地区实施有序用电。
执行有序用电后仍存在电力缺口,根据《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将按照《辽宁省2021年度电网事故拉闸序位表》(辽工信电力[2021]171号)对辽宁地区14个市实施事故拉闸限电。
供电企业将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医院、学校、广播、电视、电信、交通枢纽等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用户用电。
倡议书要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绿色节能办公,空调制冷温度设置不低于26℃,空调运行期间保持门窗关闭,非工作时段空调等办公设备电源处于关闭状态,办公场所3层楼及以下停止使用电梯;倡议全省工、商业企业积极参与节约用电,支持配合有序用电实施。同时鼓励广大市民采取适度节约、绿色低碳的家庭生活方式,居家照明尽量利用自然光,少开长明灯,鼓励空调设置温度不低于26℃。
近期,江苏、广东、浙江、安徽、云南、山东、辽宁等地推出限电措施,多地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等行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纷纷减产或停产。据相关行业人士介绍,导致多地拉闸限电的因素较多。多地随即出台方案,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管控,对部分行业和品种采取限电限产措施。
从9月22日晚上起,多家A股上市公司先后发出公告称,由于供电紧张,为响应当地“能耗双控”的要求,上市公司本身或旗下子公司的生产线临时停产。
主营纺织品印染加工业务的迎丰股份、南京化纤的全资子公司江苏金羚纤维素纤维、*ST澄星、天原股份、神火股份、云铝股份等公司先后就限电影响发布公告。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归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来看需求端。
用电的地方主要有两大块,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
根据国盛证券的研究,与今年4月相比,6月工业增加值、二产用电量复合平均增速分别下降0.3、0.6个百分点;与去年12月相比,二者平均增速分别下降0.8、11.2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工业用电是在走弱的。
再看居民用电,这个夏天的炎热,大家都感受到了。例如今年7月9日至16日,中央气象台连续8天发布高温预警,空调的需求明显增加了,居民用电两年平均增速由4月的2.0%升至6月的10.9%,升幅明显高于社会总体。
需求,明显是在增长的。
再来看供给端。
从发电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电力供给主要来自于火电和水电,其中火电发电量占比约70%,水电占比约20%。其他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占比约5%,核电及其他形式发电占比约5%。
但,偏偏火电和水电,都遭遇了供给危机。由于煤炭产能受限,6-7月动力煤价格同比上涨50%左右,涨幅明显高于2020年底。
在我国,煤炭交易是市场化的,但用电却是计划主导(市场煤&计划电)。煤价可以疯涨,但电价关乎国计民生,不能乱涨。
“煤超疯”遇上枯水期,火电、水电供给都很窘迫。
今年五一后,,产煤重镇榆林,300多家煤场,停产了三分之一,原因是不符合环保规定。同样的场景,在山西、四川、云南、甘肃、贵州、河南、陕西等地,都出现了。
时光倒回2020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个跨越十几年的目标,决定了煤炭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能源、汽车、工业等诸多行业。
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要搞碳中和?
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碳的使用是我们奋起的基本盘。早在2020年12月,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就曾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在2020年,全球能源碳排放320亿吨,中国碳排放99亿吨,占全球碳排放的31%,如果从1750年开始统计,中国能源累计碳排放2100亿吨,占全球碳排放的13%。
对中国来说,“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无疑是艰巨而紧迫的。
毕竟,相较于欧盟、美国、日本等经济体,我们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一种大国担当。
除此之外,碳排量的减少有利于能源安全。
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73%,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43%。被卡脖子的感受,大家在芯片领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如何才能不重蹈覆辙?答案就是换道超车。
根据长江商学院的数据,2019年,我国光伏产业中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的91%、79%和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涌现出了很多的新秀。
当碳基能源变成新能源、绿色能源,属于中国的能源时代,才算真正到来。
而要实现碳中和,目前的办法有三个:
1、在能源供给端,用新能源代替碳基能源。(如水电、风电代替火电)
2、在能源使用端去碳。(如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
3、固碳。(如植树造林)
当前的这轮限电潮,正是减碳过程中的一个注脚。
碳排放的争议由来已久。
2010年,丁仲礼院士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面对主持人柴静的“中国是人口大国,这么一乘(碳排放)基数太大”,发出了灵魂之问——
“你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这个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
的确,中国仍是煤电大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十分依赖煤电。
但这场辩论1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然在主动降低碳排放,并做出了气势如虹的承诺。
回溯历次科技革命,从荷兰到英国,从英国到美国,每一次变革,总有大国能实现弯道超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碳中和就是关键的桥头堡,我们必须拿下。
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向煤电时代挥手作别!
素材来源:看点快报、雪球、深蓝财经等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8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