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ID:zhczyj)
文丨田硕 瞭望智库观察员
据阿富汗黎明电视台报道,9月23日阿富汗塔利班文化和信息部否认了阿富汗巴克特里亚宝藏被走私出境的说法,并表示国家资产目前很安全。
2021年2月,巴克特里亚宝藏曾被阿富汗前政府带到总统府向民众展示。随着加尼政府倒台,部分文物被曝去向不明。
1978年,苏联考古学家从阿富汗北部的古代墓地和遗址中发现了巴克特里亚宝藏,出土的古代黄金制品达2万余件,被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年代可追溯到2000年前。
多少年来,阿富汗一直笼罩在政权争夺和交替所带来的威胁下,而文化遗产一度沦为战争和窃贼的牺牲品。就拿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来说,几十年动乱里,70%的文物被毁坏或遗失。
“文化在,则国家存。”(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这是写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石碑上的字。
文化是一个国家共同的精神记忆。呵护文物就是呵护文明的根脉,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今天,库叔就带大家一探阿富汗那些著名文化遗产。
文丨田硕 瞭望智库观察员
1、巴米扬石窟
巴米扬石窟是位于阿富汗中部兴都库什山中巴米扬山谷的佛教遗迹,是公元3-7世纪开凿的佛教石窟。
2019年11月16日,阿富汗巴米扬遗址。
巴米扬山谷有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富汗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比我国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都要大很多。
2世纪到9世纪,伊斯兰教教徒入侵,这里曾是佛教的一个宗教地点,众多僧侣住在巴米扬山崖上凿出的小山洞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苦难造就艺术,有些僧侣在居住的山洞里,加添了宗教雕像和精美、色彩鲜艳的壁画。
其中最引人注目和举世闻名的是两座巴米扬大佛,分别坐落在山谷内的东西两段,东大佛高38米,凿于1世纪;西大佛高55米,凿于5世纪。
巴米扬为连接印度、西亚与中亚的交通要道,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因此它也是佛教东传的历史见证。
玄奘曾在公元7世纪经过巴米扬,瞻仰了庄严宏伟的巴米扬大佛。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形容当地(书中称为梵衍那国都城)是一个兴盛的佛教中心。
他写道:“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四五十尺,金色光耀,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南东有石释伽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由此可见,最晚到7世纪,两座大佛已经成为巴米扬河谷的地理标志和人文象征。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从公元1世纪至13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干达拉流派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影响。这一地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庙宇,以及伊斯兰教时期的防御建筑。
曾经,巴米扬大佛历经战火沧桑,饱受大小破坏,屹立千年而不倒。
如今的巴米扬佛像群遗址一片凄凉。在山崖下看到的只是佛像形状的石窟和佛像的残骸,石窟外到处是碎石和黄土块。
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修复被炸毁的巴米扬佛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制定了耗资达3000万美元的重建计划,因种种原因未果。
2015年6月7日,阿富汗巴米扬,中国的张昕宇和梁红夫妇及其团队,利用建筑投影技术还原被炸毁的大佛影像。
2015年6月,中国旅行家《侣行》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在原址对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当影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那一刻,当地群众泪流满面,鼓掌欢呼。事后,中国团队将价值10万美元的整套设备赠送给当地政府,帮助他们每年都把大佛影像呈现给当地民众。
尽管全世界目光聚焦于此,巴米扬石窟群的现状仍令人痛心和遗憾。
2018年,曾赴巴米扬考察的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说,因缺乏良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巴米扬石窟群现在已“百孔千疮”,大量洞窟塌毁、塑像荡然无存,壁画仅存少量小块零星残迹。无论是保护巴米扬石窟,还是重建大佛,都面临巨大困难。
2、哈达佛寺遗址
除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所在的巴米扬石窟,哈达佛寺遗址也是著名的佛教遗迹。
哈达佛寺遗址位于阿富汗东南部的贾拉拉巴德,此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佛教艺术品。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明确记录了哈达地区。梵文“哈达”意为骨骼,可能与玄奘记载这里收藏有释迦牟尼的顶骨舍利有关,当时这里的佛寺也以此闻名。
哈达佛寺遗址的年代为公元2-8世纪,20世纪20年代才被法国考古团发掘,对犍陀罗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经发掘的遗迹包括7个佛寺,其中大多数是塔院,僧院很少。院落为正方形,中心建主塔,四周是成列的小佛堂,主塔周围和小佛堂内部都建有许多小供养塔。墙壁以泥土、石灰和砾石相混合的材料堆筑,并在外壁抹以石灰。
所有墙壁都饰有大小不等的灰泥塑像,由黄白色石膏制成,包括佛、菩萨、僧人、神怪以及狮、象等。还发现大量石灰石和片岩的浅浮雕。塑像形象逼真,手法写实,技术熟练,具有明显的古希腊罗马风格,属犍陀罗佛教造像的西部地区派别。
雕塑艺术与喀布尔附近及巴米扬佛教遗迹、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处出土的塑像类似,目前这些塑像多数藏于喀布尔美术馆,部分藏于巴黎吉梅博物馆和日本。另外,此地有一些小石窟,遗有部分壁画,也很珍贵。
3、艾纳克遗址
梅斯·艾纳克遗址(Mes Aynak)位于喀布尔东南约40公里,地处卢格尔省,是一处重要的佛教遗址。其占地面积广大,初步估算约有600座佛像和佛塔,还有占地45万平方米的寺庙群遗迹(包括炼铜厂、冶炼车间、铸币厂等)。
梅斯·艾纳克遗址(Mes Aynak)位于喀布尔东南约40公里,地处卢格尔省。
据测算遗址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下限约为公元8世纪。艾纳克的衰落很可能与古代丝绸之路中断有关系,考虑到当时伊斯兰教可能已经崛起,这对当时很多的商业道路都产生了影响。
艾纳克遗址位于一个大型的铜矿上面,中国中冶集团在2008年已获得其开采权。现已探明的铜矿储量约为一千万吨。对于中阿两国来说,这都是一项重要的合作项目,也会为阿富汗人民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
在艾纳克遗址发现之前,人们对于它的故事所知甚少。当地人只知道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曾经有一座宏伟的古城。2010年5月意外发现这个遗址后,中冶立刻告知阿富汗政府,开展遗迹保护工作。
据《时代周刊》报道,从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考古学家已发掘了近400件文物,数量超过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战前收藏。至2018年7月,已有3000件文物出土。
从初步研究来看,考古学家马奎斯认为该遗址很有可能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枢纽之一,也是佛教由南亚东渐之路的重要驿站。而考古学家泰代斯科认为这个遗址如此庞大,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进行考古工作。
目前已在遗址中心的山坡上发现了写于7世纪前后佛教经典部分抄本,印证了当地曾是繁荣的佛教城市,很可能就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佛教国家“弗栗恃萨傥那国”。
协助遗址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前田耕作表示,玄奘当年经过的可能就是艾纳克。“发现初期佛典比较罕见。这里与《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弗栗恃萨傥那国’的大致位置也相符。”阿富汗考古局推测这里或许曾有经书典籍保管设施。
阿富汗梅斯·艾纳克遗址,一名阿富汗考古学家在清理一座古庙内发现的无头佛像。
在艾纳克的佛教寺院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大小不同的佛像,高度从15厘米到5米不等,使用的材料为石头、黏土、石膏和木材,许多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佛像的装饰方法呈现出犍陀罗风格,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印度艺术的影响,许多色彩被保留了下来,有红色、白色、黑色和蓝色,有一些佛头外面有镀金。
艾娜克的寺院也明显受到周边地区影响,不同建筑风格的寺院都出现在该地区,说明了当时佛教文化艺术的交流频繁。
同时,该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必须重新思考古代丝绸之路交通道路的变迁,以及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和供应关系。
与同样是佛教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巴米扬不同,艾纳克的兴起与繁荣,更离不开铜矿的开采和生产。
另外,人们过去对古代佛教与贸易、商业的联系了解很多,但对其与工业生产的关系所知甚少。艾纳克的发现恰好可以填补这片空白,勾勒出一个更为复杂的佛教经济体系。
包括艾纳克在内这些佛教遗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长期战乱之后,佛教遗址的新发现对于重建阿富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些佛教遗存体现了古代阿富汗人民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接纳和吸收,证明了各种文化和宗教可以并存发展。
由于当地博物馆和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承载力有限,许多文物只能安放在现场,并且大多数尚未被挖掘或研究。局势的动荡给文物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
4、贾姆宣礼塔
阿富汗只有两处世界遗产,除了巴米扬山谷外,还有一处就是阿富汗中部古尔省的贾姆宣礼塔。与前三个佛教遗迹不同,这是伊斯兰文明的纪念塔之一,也是阿富汗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并且入选了《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贾姆宣礼塔位于古尔省赫拉特城以东200公里的哈里河畔,周围群山环绕,气候比较恶劣。塔高65米,是伊斯兰文明中第二高的纪念塔。位于印度德里,同为世界遗产的世界最高宣礼塔顾特卜塔(高72.5米)正是仿造贾姆宣礼塔而建。
1194年,该宣礼塔由古尔王朝(1150-1216)的苏丹建造,精美繁复的砖石装饰基本覆盖了整座尖塔,这是古尔王朝的装饰特点。
整座塔属砖质结构,外砌烧制精巧的砖石,周身雕有各种浮雕式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古兰经铭文,顶部饰有蓝色釉面的琉璃瓦铭刻,并且在部分装饰面上镶嵌有绿松石饰物,建筑工艺高超,装饰精美,代表了该地区建筑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该地区后期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塔的底座是八角形堆砌形状,显示了伊斯兰建筑在中亚演化的证据。根据当时的伊斯兰建筑知识,伊朗的伊斯法罕(Isfahan and Barsiyan)等地区宣礼塔建筑的基座都是圆形的。
1957年,一支由阿富汗历史协会和法国探险队组成的考察队来到这里,才发现了这座被遗忘几个世纪的高塔。在那以后,许多考古学家艰难跋涉来到这里,但始终无法确定这座塔的建造目的。
它是为了表彰古尔王朝攻占德里的胜利?还是某个古代清真寺的一部分(尽管塔周围没有任何遗迹)?抑或是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的毁在蒙古人手中的古尔王朝的都城?
然而,除了距离塔基两公里以外的一小片12世纪的犹太人墓地,他们几乎什么也没有发现。无论如何,它有力见证了,公元12到13世纪高度发达的古尔文明曾在该地区盛行,也象征着当时伊斯兰文明的勃勃生机和雄心壮志。
多年以来,贾穆宣礼塔成为非法挖掘和掠夺的目标。专家指出,许多古尔时代的文物已经大量流失。贾穆宣礼塔塔身上很多精美的砖已经被揭掉,移做它用。
美国军事行动还造成了权力真空地带,也为这个伊斯兰文化遗址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古董走私市场。在文物保护官员和考古学家抵达这里之前,村民肆意挖掘,盗卖文物。
如今,这座塔还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倒塌的风险。因为建造在哈里河和贾穆河的汇合处,塔身不断受到流水侵蚀、渗透和洪水的威胁,八角形底座上的大部分砖雕都被流水侵蚀掉了,唯有南面远离河流的外层依然展现出精美的建筑装饰,并且现在已经出现轻微倾斜。加固工作已经开始,但仍有待继续。
作为两千多年来东西方交流的交汇点,阿富汗承载了各路各地丰富的文化交流和文物。从佛教到伊斯兰教的各类珍贵遗址,诉说着当年阿富汗地区的荣光与繁盛。对比现今局势,不禁令人唏嘘。
然而,正如阿富汗博物馆前刻的那行字,有酸楚有悲壮,但也道出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和人民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阿富汗的文化和文物不仅是阿富汗的,更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保护它们,我们义不容辞。
参考资料
1 The RediffInterview / Mullah Omar, Apr 12, 2004, https://www.google.co.uk/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jK7dCt9vyAhXjIqYKHfbUC-4QFnoECAIQAQ&url=https%3A%2F%2Fwww.rediff.com%2Fnews%2F2004%2Fapr%2F12inter.htm&usg=AOvVaw3RrUdifOyJb9Hgm9-jWWCO
2 Barbara Crossette, Taliban Explains Buddha Demolition, The New York Times
3 Brent Huffman, How a Historic Buddhist Site Has Eluded Destruction—for Now, Tricycle: The Buddhist Review
4 史先涛,《巴米扬大佛被毁20年后3D重现 但仍“前途未卜”》,新华社
5 《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6 夏雨,《曾在中国“保护性”巡展3年的阿富汗国宝们,得到他们超越种族的生命守护!》,极目新闻
7 《文物学者呼吁国际社会关注阿富汗文物命运》,澎湃新闻
8 王文博,《文化|丝路上的文化明珠——阿富汗文化遗产将走向何方?》,澎湃新闻
9 王昱,《这片不毛之地出土的宝贝,一整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都塞不下》,澎湃新闻
10 《不仅仅是巴米扬,曾经的佛国阿富汗还有这些佛教遗迹》,澎湃新闻
11 张洁,《在毁坏与流失的阴影下:阿富汗文物生死劫》,界面新闻
12 邵学成,《最静谧的阿富汗伊斯兰文化遗产:贾姆宣礼塔》,世界遗产
13 倪伟,《专访阿富汗国博馆长:博物馆现在保住了,但还在等塔利班会怎么说》,中国新闻周刊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8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