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
刊于《瞭望》2021年第40-41期
▲ 9月26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农民使用大型机械收获青贮玉米 彭源摄/本刊
国际粮价波动的中国应对
文 | 王丽 刘洋 文扬,《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建 周楠
去年至今,全球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全球粮价15个月内上涨了40%。
今年9月以来,作为重要的饲料用谷物,玉米、大豆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当前新季秋粮即将上市,市场预期较高,后市粮价或将保持高位波动态势。
粮食,正成为全球博弈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国大豆和玉米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约80%。价格高位加上国际市场影响,易出现价格炒作,引发价格波动。
在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震荡加剧、供应链不稳、政策多变等背景下,我国应找准全球粮食市场博弈的着力点,建立大宗商品调控机制,确保粮价相对稳定,避免大起大落;鼓励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打造中国的跨国大粮商,争夺国际粮价定价权。
新季秋粮维持高位
9月下旬,东北大豆进入收获期。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5.6万亩大豆,已经成熟,饱满的大豆荚犹如金色的音符,在这片黑土地上奏响了丰收的乐曲。
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今年雨水好、光照足,预计亩产量达到400斤左右,“虽然还没收,但前几天有一个贸易商想和我签合同,每斤2.85元,这样的价格挺高了,今年效益差不了”。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近日在大豆产区走访,他说,去年以来大豆价格虽有起伏,但一直在高位运行,今年黑龙江大豆面积比去年有所下降,今年大豆开秤价格估计会较高,种植成本提升也将带动新季大豆开秤价格走高。湖南省华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豆油、豆腐乳、腊八豆等豆制品,公司总经理杨志军说,公司的原料主要是东北大豆,从公司原料采购端来看,今年大豆价格比去年同期涨了40%左右,目前价格是每吨6300多元。
从近期大豆期货行情看,受雨水影响,河南、安徽一带的大豆采收推迟,部分低洼地的积水大豆产量有减产,推动了大豆行情上涨。同时我国大豆产量偏低,价格主要受国际影响,近期国际豆价大涨,刺激国内上涨。
同为饲料用谷物,近期玉米价格也出现高位波动。黑龙江省兰西县兰河乡瑞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托管了5万多亩玉米。合作社理事长杜亚东说,今年玉米长势较好,刚收下来的潮粮价格在每斤9毛左右,比去年高出5分多钱。
另一方面,随着今年玉米进口量增加,1~8月份进口2140万吨,同比反弹283.7%,玉米价格受外部影响加大。
从全球粮价走势来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食品价格指数,从去年5月份开始,谷物、肉类、植物油和糖等农产品连续12个月上涨,触及10年以来的最高点,达到了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价格。其中玉米和大豆价格更是分别上涨了88%、73%。至2021年8月,全球粮价15个月内上涨了40%。
美国的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库存是影响国际粮价走势的重要因素。以玉米为例,美国农业部(USDA)对美玉米2021~2022年度期末库存预估为3828万吨,是近八年最低水平,相对偏紧。
国内国际粮食价格高位加上供需偏紧,为大豆玉米价格炒作提供基础。一旦出现不利天气,易诱发炒作。继而通过国际传导、国内影响等途径,推动我国玉米大豆等价格波动。
警惕玉米被炒作
从大商所玉米期货主力来看,今年初开始从高点2874元/吨,震荡下跌至2600元/吨左右,与常年相比依然维持在高位,但受进口增大等影响,玉米价格出现约10%的降幅。随着秋粮收购临近,玉米价格迎来上涨。在山东产区,近期玉米价格从每斤1.2元左右涨至1.3元左右;东北地区新玉米的收储价格为1.17元/斤,同比每斤上涨0.05元左右。随着行情好转,粮农出粮意愿下降。
玉米在我国农产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粮食作物之首。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占所有粮食播种面积的35%;产量26067万吨,占所有粮食总产量的约39%。
二是玉米为“饲料之王”。玉米在饲料中添加比例长期超过60%。
三是受深加工行业政策和消费红利影响,近二十年玉米工业消费量高速增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0~2021年度深加工玉米消费量为8100万吨,同比增长300万吨。
玉米价格的波动将带动主要农作物价格波动。2020年底,全国大豆、高粱、小麦、中晚稻平均价格相比年初分别上涨了27.3%、42.2%、3.2%、12.8%。玉米价格上涨,导致食品等深加工产品价格提升,并同步压缩行业利润。2020年底,全国玉米淀粉、玉米酒精平均价格相比年初分别上涨了30.6%、34.7%。
当前玉米价格维持高位,多位粮食企业负责人表示,应警惕玉米被炒作。
全球玉米供需方面,美国农业部对2021~2022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预估为2.9亿吨,是近七年的次低水平,处于相对偏紧态势。
美国玉米供需对于我国进口成本的影响尤为突出。USDA对美玉米2021~2022年度期末库存预估为3828万吨,是近八年最低水平,由于巴西二季玉米出现了较大幅度减产,如果美玉米收获期出现天气扰动,存在带动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
国内玉米供应方面,2021~2022年度玉米种植面积较上年度增加2109万亩;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预计玉米总产量达到2.72亿吨,比上年度增长4.3%。如出现不利的天气,可能会对产量产生影响。
从需求来看,国内养殖市场方面,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是饲料消耗的主体。2021~2022年度生猪存栏预计整体维持高水平,饲料消费维持高位的预期;其他谷物替代方面,由于玉米自身的优势,压缩空间有限;工业消费方面,利润压缩背景下,玉米工业消费有一定下滑,但是整体下滑幅度有限。
总体来看,当前玉米行情存在炒作投机的可能性,炒作路径有两种可能:一是夸大局部主产区天气干扰,增加市场对于供应的担忧,使得市场出现短期内集中采购行为,带动现货价格上涨的同时,带动期货价格的大幅上涨,期货上涨再作用于现货情绪,循环往复。
二是大量囤积现货,增加市场对于供应偏紧的担忧情绪,进而使得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再作用于现货情绪,循环往复,带动整体价格上涨。
促进进口多元
推动市场调节需求
在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震荡加剧、供应链不稳、政策多变等背景下,确保我国玉米大豆等价格相对稳定,避免粮价大起大落影响市场秩序和农民收入,尤为重要。
一是提升我国玉米单产水平。基层农业干部表示,尤其增强玉米对于干旱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性,降低异常气候对其产量的损失,是应对玉米价格上涨的最根本解决办法。
二是促进进口多元化。玉米方面,目前,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出现国际玉米向国内流动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尽可能分散玉米进口来源国。
大豆方面,大豆压榨占油料总消费比重超过80%,建议采购菜籽、花生、葵花籽等更多油料替代部分大豆油消费。
三是饲料替代多元化。通过增加小麦、稻谷、大麦、高粱等可替代能量饲料类作物供应,降低玉米饲料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临储小麦和稻谷库存较高,可以适度投放(拍卖或者定向销售)小麦、稻谷临储库存来平抑饲料企业对于能量类饲料的需求。
四是推动下游需求市场化。以玉米为例,受2016~2017年度深加工企业补贴,2020年生猪养殖补贴等政策刺激,玉米消费短期快速增长。当前,相关政策既定目标已实现,且形势发生新变化,应适当收缩政策对于下游的刺激,推动下游需求恢复市场化,进而带动深加工及养殖对玉米的合理需求回归。
建立健全大宗商品调控应对机制
我国应找准全球粮食市场博弈的着力点,建立大宗商品调控机制,打造中国的跨国大粮商,提升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力。
一是完善大宗商品信息平台建设,组织专业队伍常态化搜集各类大宗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翔实信息,为我国下游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供真实可靠信息。加快组建行业性采购联盟,以集群力量抵消市场炒作的不利影响,提高下游企业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探索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形成政企联动的良性格局,确保我国基础产业的供应链安全。
二是加强粮源流通的管理。加强控制参与临储小麦、稻谷等拍卖的企业资质,尽可能以直接消费企业(比如饲料企业或者深加工企业等)为主,适当减少流通环节贸易商的参与,增加上下游对接的顺畅度以及上游供给与下游需求的直接匹配度;强化对贸易商借贷资金管控,建议将其近三年贸易量数据作为管控参考,避免贸易商过度囤货。
三是加强期货市场的监管。强化期货市场投机度监测。研究制定期货市场监控指标,避免出现过度投机。以玉米为例,选取现期货基差指标,并参考近五年低值(基差较长一段时间小于-250)的情况;或者期货持仓量/成交量指标,并参考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持仓量/成交量较长时间小于0.5的情况。
加强对于相关信息的舆情监控,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夸大市场或煽动性言论干扰市场情绪。
四是建设我国全球大粮商。目前,四大粮商及其控股公司控制了全球粮食超过70%的贸易量。以油料作物为例,拓展油料供应来源,避免在大豆供应紧张时过于被动。以巴西、美国、阿根廷等适宜大豆生长国家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布局谋求合作,避免四大粮商垄断市场;鼓励我国企业在非洲布局花生种植和贸易,推动农业灌溉和港口设施建设,加大与当地粮商的生产与贸易合作。
五是争取国际定价权。以大豆为列,进一步推动我国期货市场的完善。鼓励中粮、中储粮等企业在采购巴西等国大豆时,使用我国豆二期货进行套保与交易。此外,加强我国农业供需信息获取和宣传能力,建立全球农业供需大数据中心,定期发布权威供需报告,提高影响力和话语权。LW
参与采写: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侯芝芳、王一博
刊于《瞭望》2021年第40-41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8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