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玉渊谭天(ID:yuyuantantian)
再过不久,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将卸任。在这个时间节点,回顾中德关系对于把握未来的中德乃至中欧关系有特殊的意义。
默克尔是与中国元首交流最密切的西方领导人之一,去年以来,她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11次线上沟通。
中德关系,是中欧关系走向的一个典型样本。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出现新变化,中欧关系也面临新问题。
上个月,欧洲议会出炉《新欧中战略报告》,一面认为中欧是“合作和谈判伙伴”,一面又说中欧是“制度性对手”。在此之前,因为欧方一些人挑起的议题,中欧出现了一些波折。
这个关键节点,中欧关系的“惯性”会延续吗?
看清未来,首先要回望过去。作为中欧关系的典型样本,中德关系的重要经验,值得中欧借鉴。
几天前,习近平主席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刚刚举行了视频会晤,这也是默克尔任内,最后一次与中国元首会晤。
谭主回忆起,习近平主席在与默克尔会晤时,曾提到的一句话:
总理女士是物理学博士,我由“牛顿力学三定律”联想到如何更好推动中德关系发展:一是牢牢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二是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三是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
力学三定律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中德关系,同样适用于中欧关系。
今年以来,中欧关系,有“反作用力”。其中,欧洲议会,表现最为突出。作为欧盟的超国家机构之一,去年以来,它一直在拿中国议题增加存在感。
成效如何?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告诉谭主:
欧盟主要决策机构有四个,其中欧洲理事会是欧盟最高决策机构。欧洲议会具有一定的立法、决策、监督和预算权,其通过的很多决议不具法律效力,但另一方面欧盟不少法案只有得到其批准方能生效。
”
欧洲议会,有一定话语权,但不是绝对主导地位。那些操弄中国议题的欧洲议员,到底在代表谁的利益?谭主发现,反华的欧洲议会议员,有些是一个叫作“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成员。这一机构,由美国反华议员卢比奥参与创办。
换言之,中欧关系波折制造者不是欧盟的决策者,而是一小撮被美国反华政客煽动,置欧洲利益和欧盟战略自主于不顾的政客。
一些立陶宛议员,也在这个组织当中。
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一员,立陶宛在今年5月宣布,退出这一合作机制;两个月后,立陶宛又操弄台湾问题,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螳臂当车,改变不了中欧合作的大局:过去9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年均增速是8%,是中国与欧盟贸易增速的2倍以上。
尽管中欧关系因一小撮人出现波折,中欧领导人的交流,依然如故。
10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通了电话。米歇尔在电话中,也表达了欧盟的态度:
持续发展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人民共同利益。欧方愿同中方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加强对话接触,有效妥善管控分歧。
就在上个月,美国拉着英国、澳大利亚,一起搞了个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在这一框架下,澳英美计划展开核潜艇合作。
微妙时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选择与中国协调。其中就提到,双方要在一些重要领域进行深入接触。
在发展合作的“惯性”和“加速度”中难免出现一些“反作用力”,但这不影响事物发展的大势。
谈到合作的“惯性”,仍然要看中德关系。
作为中国的“老朋友”,默克尔共12次访问中国,去过城市,也去过农村。是与中国互动最频密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她不仅和中国国家元首讨论过国际国内大事,甚至还在一起讨论过足球。
默克尔真诚务实的态度,让中国连续5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中国也成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欧关系的“惯性”,一直是合作。
不久前,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谈及中欧合作时,提到了一件事,中欧投资协定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谈判最终完成前几天,美国的一些媒体在渲染失败的情绪。结果,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在去年12月28日欧盟内部最后一次评估谈判情况时,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主要成员国力排众议,扫清了障碍。
按照欧洲媒体的分析,中欧投资协定对双方都有深远的影响。协定将为欧盟企业开拓中国电动汽车、电信等领域铺平道路,欧盟则向中国开放可再生能源市场。
谈判完成后,英国广播公司甚至用“历史性”和“期待已久”两个词来形容。毕竟,该协定,涉及的是双方平均每分钟超过100万美元的贸易额。
今年,中欧投资协定的核准遭遇了干扰,欧盟成员国依然在积极斡旋。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协定不是谁对谁的恩赐,而是切切实实的互惠互利。
谭主梳理欧洲议会过去一年通过的5项涉华决议发现,有2项立法性决议——中欧民用航空安全协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都是讲与中国的合作。
孰轻孰重,欧盟左右衡量的结果很明显。
去年签订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于今年3月正式生效,已经对第一批双方互认的各100个地理标志开始了保护。未来4年的第二批各175个地理标志也已在研究推进中。
也正是在这一协定对贸易的共同推动下,今年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额同比又增长了26.7%。
行至半山,合作,依然是内植于中欧长期关系中的“惯性”。
在去年宣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同时,中欧领导人也宣布了另一件大事,在绿色和数字领域推进务实合作。中欧数字协会主任克劳迪娅·韦诺蒂,对于合作的前景,充满期待:
中国市场为欧洲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欧洲企业有动力通过升级商业模式,借鉴中国的电子商务模式,将更多欧洲的产品送到中国消费者手中。
”
数字领域,相互赋能。绿色合作,赋能全球。
领域越拓越宽,中欧合作的“惯性”,也越来越大。
在合作“惯性”基础上,如何提升中欧关系的“加速度”,取决于欧洲自身的选择。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与米歇尔的通话中,说了8个字的期望:
战略自主,明辨是非。
这是欧洲自身发展的箴言,也是中欧关系的试金石。
这也是当前摆在欧洲发展面前的一大难题。这几天,默克尔再次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自欺欺人,离心势力已经在欧盟存在好几年了。”她的下一句话是,欧盟只有团结,才能变得强大。
有人,希望欧洲不团结。
波兰宪法法庭最近裁定,拒绝接受欧盟部分法律的约束。按欧盟官员的话说,这是要让欧盟解体。波兰,今年还专门联合个别国家,要在欧盟内部成立一个新的政治联盟。
德国和波兰,本是欧盟一家,现在却隔空对辩。捣鬼的,是美国。
去年,美国决定将陆军第五军司令部的前沿指挥所和一个师司令部,挪到波兰,并将原本在德国驻扎的美军,部署到波兰。对于这个激化与俄罗斯矛盾的决定,德国当时就表达了不满。
拉打结合,欧洲分裂,这样的结果,美国乐见其成。
欧洲在共同防务等能体现联合自强、战略自主的领域共进退的想法,被美国敲碎。相反,在全世界大国中,最明确支持欧洲自立自强的国家是中国。
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盟团结自强,支持一个稳定繁荣的欧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这话,中国从中欧建交,一直在说,一以贯之。
稍作对比,就能看清谁真的把欧洲的发展繁荣放在心上,幻想欧美关系能破镜重圆的人,也就能清醒了。
何谓明辨是非,这就是。
美国新任政府就职后,跑得最勤的就是欧洲,但真正带来的合作上的改变,似乎不多。美国从2018年开始对从欧盟等经济体进口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到现在依然保持不变。拜登政府也完成了对欧洲国家数字税的“301调查”,还宣布要加征关税。
这还不算完,美国反手又跟澳大利亚、英国成立新的机制,抢走了法国的核潜艇大单。新仇旧恨,让欧洲和美国积怨已久。
不久前,美国从阿富汗仓皇撤军,把欧洲盟友几乎都抛在身后。法国一位国防分析人士当时就说,由于阿富汗问题,“不能指望美国人”的想法将会扎下更深的根。
看清美国牺牲欧洲利益是家常便饭。欧洲也就不会在中美之间左顾右盼。这也是明辨是非。
今年以来欧美的几次互动,美国总会把中国当成核心议题,但默克尔一直明确拒绝“选边站”。
不沦为美国的棋子,这是尊重自己的理性选择。
上个月,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专门表示,不能被“中美系统性竞争”裹挟,必须对中国制定自己的战略。他还提到,美国很早开始就有“美国优先”的战略,并且延续至今,欧洲必须非常清楚这一点。
认清了现实,就该拿出战略胆识和战略魄力,改善面临新问题的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稳定,对欧洲来说,是好事。因为不管欧盟是逆境还是顺境,中国一直都支持欧盟发展壮大,实现战略自主。
法国前外交部长韦德里纳曾经说过一句话,谭主印象很深。他说,统一欧洲的目的就是削弱美国的霸主地位。
世界本就不应该有霸主,这应该是中欧的共识。从50年前,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开始,中欧就一起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中欧关系,要跑出加速度,该做的,仍是捍卫彼此的共同价值,一起反对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狭隘观点,共同把非友即敌的零和心态,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同样可以借助力学原理思考未来,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中欧也当摆脱阻力,跑出更快的加速度。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9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