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一界oneworld(ID:yijie_20200518)
这一次,引领全球的不再是西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10月11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了对全球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建设性意见,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第十五届生物多样性大会于10月11日至15日在云南昆明召开,共有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参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由来已久,但此次在昆明召开的会议更是处于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节点。公约规定,每隔十年,缔约方大会应对未来十年的全球生态治理制定框架。
2010年,日本爱知县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共提出了20个目标,力求在2020年前一一实现。但2020年公约秘书处数据显示,所提出的20个“爱知目标”无一实现。此次在昆明召开的第十五届生物多样性大会恰逢十年一次制定框架的历史重任,各方都对此次国际盛会抱有极高的期望。
本次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旨在全面总结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谋划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蓝图。
此次会议主要有三方面重要成果:通过《昆明宣言》,呼吁各方团结一致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倡议;为生物多样性关键10年规划蓝图,加快建设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
云南素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大会选址中国云南,也表示出中国在近几年生态保护方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本次大会的顺利举行即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积极作为的一个缩影,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务实行动,始终坚守中国价值、中国立场。
中国早在1992年就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中国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切实践行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绿化面积增长5%,其中,仅中国植被的增加量就占过去17年间植被总增加量的25%以上。
在种子资源保护方面,中国也在坚定不移地践行可持续发展观。截至2021年9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库保存的野生植物种子达10601种。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措施多次作为范例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中被提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原执行秘书帕梅尔曾表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在气候变化领域,我国联合发展中国家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写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切实行动承担相应责任。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提前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并于2020年宣布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这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该目标,我国采取了切实行动。从2013年起,我国先后在部分省市启动了8个地方碳排放交易试点。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并于7月16日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2021年上半年,中国七大碳市场交易行情稳中向好。
日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15次会议在昆明召开,并于10月13日通过《昆明宣言》。宣言承诺,将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此举展现国际社会各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展开工作的决心,将为环境保护议题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众多数据和事实都表明,作为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以自己一以贯之的切实行动兑现承诺,生动诠释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着中国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中国正以自身独特的价值构建,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议题上逐渐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而反观西方,尽管一些西方大国在本次COP峰会上都表明了各自的态度,也在“昆明宣言”上签下了字,但是它们既往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其行为的可信度。
众所周知,西方工业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完成的,可谓是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由此我们也得出了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
但是西方国家此时利用其在世界环境保护这一全球治理命题上已有的话语权,以环保为借口构建“西方环保话语陷阱”,大肆渲染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否定发展中国家在此方面的努力,并以此为借口攻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企图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这一险恶用心在相对闭塞且国际话语权匮乏的非洲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直到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塑造“瑞典环保少女”桑伯格来装饰门面,爆出的丑闻却无情地揭穿了其虚伪骗局:他们一方面想在全球环保事业上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则不惜破坏他国的环境来换取自身的发展。这种“我可以发展,你不可以发展”的双标思维无疑是对各国平等发展权力的践踏,更深刻地揭示出西方发达国家“巧取豪夺”的强盗思维。
正是在西方国家的“努力”之下,环境保护运动日益呈现殖民化、政治化和极端化的趋势,这不仅是它们的悲哀,更是世界的灾难。
近来的日本核废水事件,更是毫不留情地,以铁一样的事实,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丑陋嘴脸。日本“力排众议”,无视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罔顾其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利益,更无视核废水入太平洋的潜在巨大危害,置人类子孙后代的健康与美好生存环境于不顾,经过所谓的“科学论证”,便做出了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的荒谬决定。
而美国国务院不顾外界质疑与反对而声援日本,更让人对西方国家为政治利益不惜赌上人类未来的无耻思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今,美国人均肉类消耗量是中国的数倍之多,大排量家用车辆数量远超其他国家,这更撕破了笼罩在西方“环保”生意脸上虚伪的面纱。
西方国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环境治理让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陷入困境。而中国则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知行合一”,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西方不同,在环保领域,中国不光重视国际义务的平衡和合理分配,更强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而绝非“说一套、做一套”。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且身体力行呢?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正如荀子所言“天地者,生之始也”,中华民族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在先秦时代即产生并发展,中国古代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表现。
然而,随着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的不断进步升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持续提升,在此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引起了诸多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
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利于构建更加绿色、公平、安全的国际生态建设新秩序。我们也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在为之努力。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缺少的一环。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工业革命之后全球传统发展模式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会对未来人类福祉产生巨大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更是发展范式的彻底变革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发展理念、发展内容、体制机制等方面。由此看来,我国如今大力推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导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不仅是为了改善全球生态,解决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更是为了让更多行为体认识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
第三,我国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过程中,生动诠释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议题中的中国价值,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力与话语权,更展现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我国在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中,通过国内优秀经验的推广,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案的国际化外溢,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参考,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国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进一步务实完善国际社会中的生态文明的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外交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国际社会生态文明的治理体系中的“南北差距”不断缩小,使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中发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同时站在环境正义的角度,倡导各个行为体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毫无疑问,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声望,更坚定地维护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所以也借着此次生物多样性大会的契机,我们呼吁西方国家,也真诚地希望西方国家能正视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也视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及时遏制将环境保护运动政治化、殖民化与极端化的势头。这不仅是中国之愿,更是全世界正义人民的共同心愿。
唯愿一切生灵都能生生不息地、幸福健康地居住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永远不要有流浪的那一天。
作者 | 局中观局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9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