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作者:坏土豆

本文转载自:一个坏土豆(ID:iamhtd)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撰稿:野魔芋

第一部分:50万分之一的概率让朱元璋给碰上了

第二部分:我是天下的皇帝,我应该追求什么

第三部分:如何笼络北方人的心,是明朝初期的政治大事

第四部分:早在明朝以前,南方考生就吊打北方了

第五部分:机会面前,人人有份;还是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1397年2月,这年朱元璋69岁。

大明一如既往的举行三年一次的科举会试,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齐聚南京参加考试。

朱元璋经过反复斟酌,选择了口碑人品一向良好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官。

刘三吾当时已经85岁,朱元璋之所以信得过他,是因为刘三吾在元朝就当过广西教育厅厅长,技术纯熟,大明的科举制度就是他制订的。

而且是跟着朱元璋的老部下,十分让人信得过。

3月经过廷试,终于确定了51位进士。

放榜那天,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看哪些人榜上有名,全家富贵。

抬头一看:状元陈䢿,福建闽县人

“厉害、厉害,南方考生一直都厉害,果不其然”

再一看: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人。

“也没啥奇怪的,前几年都是这个情况,南方考生确实猛”

再往下一看,第四名南方人,第五名南方人,第六名南方人……

人群开始攒动:今年南方考生这么凶吗?

这些考生本想找找北方上榜的有几个,结果越来越糟糕。

第四十九名南方人,第五十名南方人,第五十一名南方人……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考生们瞬间炸锅了,51个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他们不相信北方考生能这么菜,一个上榜的都没有。

于是开始有人开始喊:舞弊!舞弊!黑幕!黑幕!

短短6天,这事就传遍了来南京赶考的所有考生,尤其是北方考生。

北方考生聚在一起气愤加诧异,得出了一个结论:肯定是主考官刘三吾收钱了,因为他也是南方人,这些南方人最爱抱团了。

于是他们组织起来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走上南京街头游行喊冤,甚至拦住早上去上班的官员告状。

其中闹得最欢的就是朱元璋老家安徽的考生。

消息传到了朝廷,大官们也是一脸震惊,还有这事?

先后有10多名监察御史上书,要求朱元璋彻查。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虽然这么多年每次新科进士,都是南方人占大头。

但像今年一样全部是南方人中榜、北方人全部落榜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从概率学上确实发生了,但这事搁谁也不能信,太巧了。

朱元璋于是下令,成立12人的调查组。

人员包括1394年的状元张信,以及刚被录取的状元陈䢿﹑榜眼尹昌隆﹑探花刘仕谔,包括其他各种官员。

调查方法是每人从落榜的试卷里,拿出10个再审一遍。

调查组从三月初十干到四月末,审了120张试卷。

最后得出统一答案:今年北方学子确实菜,答的题很一般,被录取51人都是真才实学,没有任何问题。

调查组详细向朱元璋解释了原因:现在评卷所有卷子都是糊住名字的,还要专人在重新手抄一遍,就是怕有人认出笔迹舞弊。

所以公布前根本没有人知道谁是南方人、谁是北方人,不存在行贿、受贿、地域歧视问题。

调查组还怕朱元璋不信,专门把北方考生的卷子递给朱元璋看。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这调查结果一出来,北方考生还是不答应:肯定是调查组故意把一些语句不通的卷子给皇上看的。

于是又开始鸣冤控告,一些北方籍的官员也开始站出来说有可能是刘三吾让调查组故意给朱元璋看垃圾试卷的。

这事难在朱元璋这儿了,处理不好的话,平不了民愤。

五月,朱元璋下诏: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还扯出了10多年前刘三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

结果是,考官和调查组的一共20人多人被凌迟或者流放。

只有两个人免罪,原因是他们复核试卷后,开出的名单上有北方考生。

朱元璋念主考官刘三吾85岁高龄,也有功勋,没有处死,改成了充军戍边,第二年就被朱元璋的儿子叫回来复职了。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调查组中还有三位当年录取的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探花一开始被流放,后来又被弹劾说太轻了,最后的最后还是被朱元璋砍了。

至于榜眼,他就是那个被免罪的人之一。

这还不算完,到了6月份,朱元璋亲自主考,亲自阅卷,将全部 61 个录取名额,都给了北方考生。

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山东人王恕为榜眼,山西人焦胜为探花。

这个全是北方考生的叫北榜,前面全是南方考生的叫南榜,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南北榜事件。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看完故事,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朱元璋为什么要大开杀戒?

第二,朱元璋有必要再录取61位北方考生吗?

至于到底是不是舞弊,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

先说第一个问题,朱元璋作为皇帝他是整个明朝的天王老子,所以他考虑的不是北方学子菜不菜的问题,也不是考官调查组的人冤不冤的问题。

他要考虑的是我大明朝统治稳不稳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皇帝该考虑的问题。

万一大家认为主考官和调查组有结党营私,怎么搞,我大明朝岂不是不稳了?

注意,这里是大家认为,至于真相如何,朱元璋并不关注。

万一北方学生寒了心,我以后还怎么管,全国上下都看着呢?

再加上朱元璋本就疑心重,前面杀的人还少吗?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郭桓案、空印案前后杀了二十万多万人。

所以,朱元璋得处理,还得下狠手处理。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这波,北方考生只在第一层,调查组和主考官在第二层,而朱元璋在第三层。

从另一个角度说,朱元璋不傻,地理差距他知道,南北方文风有差异他也知道。

古代的科举虽然是全国统一考试,但做不到教材大纲统一。

南方理学与北方治学不一样,学生文风也不一样,南方出题人和北方出题人的风格也不一样,主考官的喜好也不一样。

不管这些人有没有结党的想法,无意之中就形成了偏向,结果就是对国家的政治结构造成影响。

所以几个人就被砍头了,从概率上老说,朱元璋也不相信51个人里面,出不了一个北方考生。

根据一些大神的数学概率模型推算,如果当年有1000个考生考试,全部都是南方考生的概率是50万分之一

大明一共276年,总共进行了89场科举,平均大概三年一次。

按照上面的概率大概每75000年,会出现一次南榜。

这50万分之一的概率让朱元璋碰到了,他确实也不相信。

好,既然这么说,朱元璋觉得南榜有问题,可以再补录几个,或者重新考啊。

有必要把61个名额全给北方吗?

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因为前面说了,朱元璋不是为了惩罚谁,而是为了巩固大明,所以他必须好好的安抚一下北方考生。

第一次录取全是南方考生,那第二次就全录取你北方考生,满意了吧。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虽然他知道北方学子确实菜,确实综合实力差一截,但是当皇帝不是正义的化身,不是来讨公平的。

要是为了绝对正义,朱元璋有100种方式查清楚,实在不行把所有考生叫到广场上,把试卷摆在面前一个一个看,是不有差距。

但朱元璋没有,为什么?

其一,如果查出来确实是主考官和调查组的私心偏向,结果还是该砍的砍,然后重新录取北方考生。

其二,如果查出来啥事没有,难道朱元璋去砍北方考生?说他们造谣诽谤?

这只能继续寒了北方考生的心,行!你们南方厉害,我们北方垃圾,大明就都是你们南方人的大明呗……

所以,朱元璋不想查,懒得查,这边砍两个,那边补录61个,什么都解决了。

好,回到正题上,接下来我们回答两个问题,明代的南北方考生为啥差距这么大,朱元璋为什么要笼络北方考生呢?

因为北方不稳定呗。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1368年明朝建立,但只是在南京建立,徐达、常遇春一直在北伐、西征。

虽然拿下了大都(北京),元顺帝急急忙忙逃到漠北,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

但当时元朝还没完全灭亡,漠北、辽东、西北、云南都还有很多军队。

宁夏、甘肃一带的王保保,骑兵十万,步兵20万,经常进犯兰州。

辽东,北元太尉纳哈出拥兵二十万,1387年才被降服。

云南的把匝剌瓦尔密,1381年才被歼灭。

而逃到漠北的那部分元朝人马,叫北元,一直苟延残喘了200多年,几乎跟明朝相始终。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史书记载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

朱元璋先后17次大规模反击,才在1388年让蓝玉率领15万大军狠狠收拾了北元一次,打的他们不在用大元国号自居。

看到这明白了吧,南北榜的时候才过了9年,大明才真正稳固了9年

北方地区有不少读书人还是效忠元朝,以元朝遗臣遗老自居,就算当官的也是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由于南方人垄断了科举考试,反而引起了北方士人对元朝的怀念。

虽然元朝的科举摆明了歧视汉人,但起码中选者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都是二十五人,名额是固定的。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定都南京的朱元璋,忧心忡忡又敏感,因为就在南北榜这一年,山东、陕西两处已经出现起义队伍了。

如果这事处理不好,北方人闹事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如何笼络北方读书人的心,是明朝初期的政治大事。

在读书人刘三吾和张信看来,这是一场纯粹的考试公平问题。

而在朱元璋看来,这是一个对抗北元、安抚人心、安定北方的政治策略问题。

所以,这事砍几个官员不够,还得加倍还给北方考试,直接安排61个人中进士。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朱元璋想的还算周全,但是呢,当时的南北教育差距是挡不住的,南方确实是吊打北方。

因为在整个朱元璋执政的时期,一共有进士867人,其中南方620人,占总数达71%。

南北榜的第二年,朱元璋就死了。

在建文帝时期,南北差异更可怕,一共106个进士,83%都是南方人。

到了第三位皇帝朱棣时期,一共有1819个进士,也是83%都是南方人。

好的是,这50万分之一的概率极端时在后面再没有出现过,也没有一个人再出来闹过。

也就是这一年是一个历史的例外,南北方文化失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矫正,也难以矫正。

因为在明朝之后、之前南北差异就开始了。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隋唐时候,北方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才的主要来源地,有所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唐代科举及第人数600多人,北方占总数的70%。

唐朝以后,安史之乱把北方祸害的一塌糊涂,天天打仗谁还有心情顾得过来考公务员,都忙着逃命呢。

到了北宋也是,北方一直被辽、西夏骚扰,经济凋敝,文教落后。

而南方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一直稳定发展,考生学习环境好。

再加上北方人擅长经术,而考试又偏向文学化的诗赋,所以南方考生就慢慢崛起了。

其实宋代的时候,南北两方就开始较劲了。

北方以司马光为代表,他是山西夏县人。

南方以欧阳修为代表,他是江西省吉安人。

司马光说:不同地区水平不一样,应该按地区分配名额录取。

欧阳修说:哪有特殊化,就应该全国统一,按一个标准来,谁考得好谁上。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到南宋的时候就更夸张了,因为南宋直接龟缩到南方去了。

有句话说,宋朝的进士是福建人的天下,宋代福建进士共7043名,排名全国第一,比江浙地区,多了2000多名。

宋孝宗在位时期,连续四届的状元都是福建人。甚至还出现过一届状元、榜眼、探花、全都是福建人。

为什么福建人在宋代科举中是统治地位,梁启超是这么看的:

无论什么时代,没有几分的经济独立,就无从讲起教育,地方上越富庶,教育越振兴,人物自然越多。

除了经济,比较少被提到的是,宋代福建的印刷出版业异常发达。

这么说吧,全国最大的图书印刷、批发市场之一福建南平市建阳,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出版中心。

建阳竹子多,松树多,自古就被成为竹海松涛,造纸发达,造墨业也发达,雕版印刷的木材也不缺,从造纸,到雕刻,到印刷一条龙产业。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嘉靖以前朝廷出版发行的书2412种,福建刊刻了479种,全国最多,这里面367种都是出自建阳书坊。

出版的东西上自六经、下及训传,农桑医算、无所不包,也就是啥都印,学术书也印、演义小说也印。

现在保存下来的明代小说三分之二以上的刊本都是出于建阳书坊。

建阳在闽北地区,这又是连接福建和江南地区商贸货物的集散地,也是人口南迁的中转站。

福建三面高山,东南临海,在明代以前没啥战乱,是中原移民的理想家园。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在唐末五代的世家大族南迁中,闽北就成了当时福建的文化中心。

在这种环境下,福建学子看书就是唾手可得,学习风气也好,北方考不过也就正常了。

但是到明朝的时候,福建考生就不太行了,浙江和江西上来了。

到清朝的时候就更不行了,江苏浙江直接吊打福建。

福建科举进士变少的最明显的就是泉州、莆田。

泉州明代出了592个进士,清代只有235;莆田明代出了537个进士,清代还剩66人。

为啥呢?因为贸易起来了,做生意赚钱太容易了,科举无用论突然流行起来了,大家都跑去经商了。

即使到到现在福建也不算是一个学霸省份。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我们回到明朝科举考试的话题上来,朱元璋的子孙们害怕再次中奖,遇到南北榜这种事,开始重视起来地区差异。

到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时期,来自江西吉安的大学士杨士奇建议:科举考试分成南北两个区域分开录取,比例南六北四。

明仁宗觉得不错,正准备开展试点,结果突然猝死,南北分卷就没搞起来。

最后还是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最终将南北分卷制度落实了。

之后又演变成了南、北、中卷制度 录取时,南人55%,北人35%,中人10%。

明朝没了之后,清朝一直用的也是这套制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废除,实行了分省录取制度,大、中、小省。

深度 | 考上全是南方人?南北榜血案...科举名额与大明的国运.....

清朝即使是分南北中卷,按省份录取,也不够完美。

明朝开始就有一种科举移民,假托亲属改籍贯,占用竞争较小地区的名额参加考试。

清朝最有名的就是张謇,就是奉张之洞要求办大生纱厂的那个实业家。

当年考秀才的时候,由于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得过功名,是所谓的“冷籍”,按当地规矩需要多掏报考费。

后来张謇在老师的安排下冒充旁边县一个人的孙子报名注籍,才考上了秀才。

回到前面司马光的欧阳修的争论,其实他们争的是:机会面前,人人有份还是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但实际上可供分配的资源是有限的,根本没办法两全其美。

南北榜在残酷中婉转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偶然性中隐藏的必然性,历史的每一次前进,经常都滴淌着鲜血。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94020.html

(1)
上一篇 2021年10月24日 下午12:02
下一篇 2021年10月26日 下午2: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